告別 “人找數據”!制造效率革命的關鍵一步是什么?

傳統制造業中,IT 系統與 OT 系統往往各自為戰:ERP 負責業務管理,MES 聚焦生產執行,DCS 控制設備運行,數據在不同系統間形成 “信息煙囪”。在由企業網D1net主辦的2025全國 CIO 大會上,某國際領先的新能源企業CIO,深入分享了如何通過 “云邊端” 一體化架構,將分散的技術節點編織成一張貫通全鏈路的網絡。
一、技術穿透:從 “系統孤島” 到 “數據互聯” 的底層重構
在底層數據采集層面,其部署的智能變頻控制柜成為關鍵節點。通過將馬達、發動機等設備的運行數據實時傳輸至中控系統,形成 “小環套大環” 的環形網絡 —— 車間內的設備數據構成小環,工廠與集團的數據交互形成大環。這種架構雖維護復雜,但確保了數據傳輸的實時性與穩定性,為后續分析奠定基礎。據測算,僅通過設備數據的集中監控,某單條生產線的故障響應時間就從平均 4 小時縮短至 30 分鐘,停機損失降低 60%。
數據治理的深度決定了轉型的高度。該企業在 2023 年啟動的 “數據指標體系重構” 頗具顛覆性:摒棄傳統 SAP BI 的固化模式,搭建原子指標、衍生指標、復合指標三級體系。以氫氧化鋰生產為例,“純度” 這一原子指標可與 “能耗”“原料純度” 等組合成 “單位能耗純度比” 等復合指標,為管理層提供多維決策視角。更關鍵的是,其主數據治理引入 “國標 + 行標 + 業務屬性” 三重標準,針對泵、管材等物料,通過百余場業務會議確立 10 余個屬性的唯一性定義,徹底終結了 “三年一梳理” 的惡性循環,數據一致性提升至 99.8%,為跨系統數據調用掃清障礙。
IT 與 OT 的融合并非技術層面的簡單對接,而是生產邏輯的重塑。該企業將 30 道原材料加工工藝全部植入數字孿生系統,通過實時數據模擬與預警機制,實現前道工序的結晶純度數據自動反饋至后道提純工序,系統可自主調整溫度、壓力等參數,使產品合格率穩定在 99.2% 以上。這種 “數據驅動生產” 模式,讓部分工序實現 “3 天無人干預” 的自適應運行,印證了技術穿透帶來的生產范式變革。
二、業務重構:從 “流程驅動” 到 “數據驅動” 的效率革命
數字化的終極目標是重構業務價值鏈條。該企業通過數據穿透業務全流程,實現了從 “人找數據” 到 “數據找人” 的轉變,這種轉變體現在決策、生產、管理等多個維度的深度革新。
在決策層面,其打造的 “BI 總裁看板” 顛覆了傳統經營分析模式。過去需 20 分鐘解讀的銷售數據,現在通過數字化看板 5 分鐘即可呈現核心結論,異常數據自動標紅預警。這背后是 “研產供銷服” 全鏈路的數據打通:從原料采購的價格波動到庫存周轉率,再到電池回收的成本結構,數據實時聯動。
管理流程的重構圍繞 “業務閉環” 展開。以海外合同審核為例,傳統模式下法務人員需凌晨核對時區差異的合同條款,而 AI 系統通過自主訓練的模型,可自動比對合同與標準模板,標記付款條件、違約責任等差異點,單份合同審核時間從 48 小時壓縮至 4 小時,且錯誤率低于 0.5%。CRM 系統的優化同樣體現閉環思維:將商機跟進、訂單審批、交貨跟蹤等流程串聯,僅向管理層推送異常信息,使審批環節減少 60%,訂單交付周期縮短 15%。這種 “數據過濾冗余、聚焦核心” 的模式,讓管理資源向價值創造環節集中。
三、轉型內核:從 “技術導向” 到 “價值導向” 的認知升維
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層啟示,在于其始終堅守 “價值導向” 的底層邏輯,這種認知體現在三個維度:
其一,數據治理是 “慢變量”,卻決定轉型的天花板。該企業用兩年時間培育管理層的數據思維,從 “數據無用論” 到 “決策必看數”,背后是從數據平臺搭建到分析模型落地的全周期投入。其數倉建設要求每個項目必須明確指標,未達標的項目不僅不給予供應商績效獎勵,內部團隊也不納入合格考核”,這種 “硬約束” 確保數據治理不流于形式。
其二,AI 應用的 “業務閉環” 是生命力所在。該企業 2025 年啟動的 AI 元年,并非追逐技術熱點,而是聚焦 “能產生實際價值的場景”。合同審核 AI 因節省法務 30% 工時被主動推廣,生產參數優化模型因提升收率被車間接納,這種 “用價值換認同” 的路徑,避免了技術落地的 “空轉”。
其三,全球化數字化需要 “彈性基因”。該企業的實踐證明,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數字化方案,關鍵是在統一標準(如數據采集協議)中預留本地化接口(如合規模塊)。這種 “剛性框架 + 柔性適配” 的模式,既保障了全球業務的協同效率,又適應了不同市場的規則差異。
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本質是一場 “用數據重新定義制造業” 的革命。從技術整合打破壁壘,到業務重構釋放效率,再到全球化適配構建生態,其每一步實踐都直指制造業的核心矛盾 —— 如何在規模化生產中實現精準化、柔性化、全球化。這種以數據為紐帶的系統性變革,不僅為企業在全球競爭中構建了壁壘,更為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深層邏輯:數字化不是終點,而是用數據驅動產業持續進化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