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頂多模態推理榜MMMU!UCSD新方法超越GPT-5、Gemini
近年來,大語言模型(LLM)在推理能力上的進展顯著,其中過程獎勵模型(Process Reward Model, PRM)的提出,使得模型能夠在推理鏈條的中間步驟獲得監督,從而更穩健地選擇合理的解題路徑。
這類方法在文本推理任務中已經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擴展至多模態場景 時,仍然面臨兩個突出挑戰:
分布偏移:多模態輸入空間巨大,訓練與推理分布往往存在顯著差異;
數據質量不均:大規模訓練集不可避免地包含噪聲或低質量樣本,降低了有效監督信號。
因此,如何在多模態推理中有效利用高質量樣本,抑制噪聲樣本的負面影響,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于此,研究人員設計了新的訓練框架,通過雙層優化框架,將數據樣本的權重(Instance Weights)作為可學習參數,動態改變數據樣本的在訓練中的影響。

論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509.05542
代碼地址:https://github.com/coder-qicao/DreamPRM-1.5

MMMU Leaderboard
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Qi Cao,通訊作者為該校副教授Pengtao Xie。
從DreamPRM到DreamPRM-1.5
從「領域加權」到「樣本加權」
此前,研究人員提出了DreamPRM 框架,通過領域級重加權(domain reweighting)的方式,在不同數據子集之間分配權重,從而提升訓練效果。
在此基礎上,DreamPRM-1.5將加權粒度進一步細化到單個訓練樣本:
- 高質量樣本獲得更大權重;
- 低質量或噪聲樣本權重降低。
這種實例級重加權(instance reweighting)策略,使模型能夠充分挖掘每條數據的潛在價值。
兩種方法:Instance Table和Instance Net

DreamPRM1.5的兩種模型架構
為了實現「樣本級加權」,研究人員設計了兩種互補方案:
Instance Table
給每個訓練樣本一個獨立的權重參數;
靈活度高,尤其適合小規模數據集;
缺點是參數量和樣本數掛鉤,數據一大就很難撐住。
Instance Net
不直接存表,而是用一個小型MLP網絡來預測每條數據的權重;
參數量固定,不受數據規模限制;
更適合大規模訓練,泛化能力更強。
這就像兩種「學習筆記」方式:Instance Table 像是給每道題都寫一條批注;Instance Net 則像是總結出一套「看題給分」的規則。
方法核心
雙層優化(Bi-level Optimization)
DreamPRM-1.5 的訓練流程采用 雙層優化框架:
- 下層優化:利用樣本權重對 PRM 進行更新:

- 上層優化:在元數據集上評估推理表現,并基于反饋動態更新樣本權重:

這種設計確保了權重的學習不是靜態設定,而是由推理效果驅動、動態調整的,從而增強了模型在復雜任務中的適應性。
生成式獎勵模型
面向推理過程的打分機制
在DreamPRM-1.5中,研究人員采用了生成式獎勵模型(Generative Reward Model) 來對推理過程中的每一步進行評分。其核心思想是:
- 評分方式:模型在每一步輸出「+」或「-」,分別表示該步推理是否合理;
- 打分機制:通過softmax計算 「+」 的概率,將其作為該步驟的置信度;
- 聚合策略:對整條推理鏈的步驟分數進行聚合(平均),再與標準答案進行對比,用于指導樣本權重的更新。
這一設計的優點在于,它不僅能逐步評估推理鏈條的合理性,還能為實例重加權 提供更細粒度的信號。
實驗設計與實現細節
- 模型基座:采用InternVL3-1B作為PRM的基礎模型,并在推理階段基于GPT-5-mini進行測試。設計了生成式獎勵模型的
- 訓練數據:從VisualPRM-400k中采樣不同規模的數據(12k、100k)分別訓練Instance Table與Instance Net
- 元數據集:使用MMMU-Pro的標準分割(僅使用test set數據,以避免與validation set出現重合),生成候選推理鏈作為meta set,用于權重更新。
- 訓練流程:
a.冷啟動:先進行一次有監督微調(20k樣本),使模型能夠穩定輸出「+/-」標記;
b.雙層優化:在此基礎上進行100k步迭代,采用AdamW優化器與余弦學習率調度。
- 計算資源:單卡NVIDIA A100,訓練約72小時完成
實驗結果
在MMMU基準上的表現
研究人員在MMMU(Massive Multi-discipline Multimodal Understanding) 基準上對方法進行了系統評測。
該基準涵蓋30個學科、183個子領域,題型覆蓋圖表、地圖、化學結構等多模態輸入,是目前最具挑戰性的推理測試之一。

主要結果
- GPT-5-mini w/ thinking(基線):80.0%
- DreamPRM-1.5(Instance Table):84.6% (+4.6)
- DreamPRM-1.5(Instance Net):83.6% (+3.6)
對比分析
- No Selection:使用相同數據但不做重加權,僅有 79.1%,驗證了實例加權的重要性;
- VisualPRM:盡管使用完整的 400k 數據集,但僅達到 80.5%,說明數據規模并不能完全彌補質量差異;
- Self-consistency:經典的 test-time scaling 方法為 81.4%,依然低于 DreamPRM-1.5。
整體來看,DreamPRM-1.5 不僅顯著超越了基于 GPT-5-mini 的多種強基線,還在精度上超過了GPT-5(84.2%)和Gemini 2.5 Pro Deep-Think(84.0%)等頂級閉源模型。
結論與展望
DreamPRM-1.5將實例級重加權引入多模態推理訓練中,通過雙層優化動態調整樣本權重,使模型能夠更好地識別和利用高質量數據。
主要貢獻體現在:
- 提出實例級重加權框架,突破了僅在領域級別加權的限制;
- 設計了Instance Table 與 Instance Net兩種互補實現,兼顧小規模與大規模訓練場景;
- 在MMMU基準上取得新的SOTA結果,超過多個閉源大模型。
這一結果表明,在未來的推理模型研究中,數據質量的精細利用方式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
更智能的樣本加權與過程評分方法,有望成為推動多模態推理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