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帶您極簡認識 MCP「可視化指南」
圖片
簡單來說,MCP 就像 AI 應用的 USB-C 端口。
一句話通俗解釋:
MCP就像是一個“超級連接器”,可以看作強大的拓展塢,能讓聊天機器人和外面的各種數據(比如數據庫、文件等)輕松“牽手”,讓它們更好地一起工作,就像讓機器人有了更多“知識庫”和“工具箱”。
正如 USB-C 提供了一種將設備連接到各種配件的標準化方式一樣,MCP 也標準化了AI 應用程序連接到不同數據源和工具的方式。
圖片
接下來,深入了解一下,請看下面這張圖!
圖片
MCP架構由三個核心組件組成:MCP主機、MCP客戶端和MCP服務器。這些組件協同工作,確保AI應用、外部工具和數據處理系統之間的安全通信。
1、MCPHost(AI應用環境):如Claude Desktop、Cursor等,運行MCP客戶端并管理外部工具交互,提供執行AI任務的環境。
2、MCP Client(中介層):處理與MCP服務器的通信,查詢工具功能,管理請求/響應及通知。
圖片
3、MCPServer(工具提供方):提供工具、資源和提示的核心功能,支持外部操作、數據訪問和預定義模板。
- 工具(Tools):調用外部API(如天氣數據、情感分析)。
- 資源(Resources):提供結構化/非結構化數據(如數據庫、云存儲)。
- 提示(Prompts):預定義模板優化AI響應(如客服話術、標注任務)。
圖片
了解客戶端-服務器通信對于構建您自己的 MCP 客戶端-服務器至關重要。

首先,我們來理解一下上面這張圖:
1、客戶端發送初始請求以學習服務器功能。
2、然后,服務器使用其功能詳細信息進行響應。
3、例如,Weather API 服務器在被調用時,可以使用可用的 “tools”、“prompts templates” 和任何其他資源供客戶端使用。
一旦此交換完成,Client 確認連接成功并繼續進一步的消息交換。
在傳統的 API 設置中:
1)如果 API 最初需要兩個參數(例如, 天氣服務的位置和日期 ),則用戶會集成他們的應用程序以使用這些確切參數發送請求。
圖片
2)稍后,如果決定添加第三個必需參數(例如, 攝氏度或華氏度等溫度單位的單位),則 API 的協定會發生變化。
圖片
3)這意味著 API 的所有用戶都必須更新其代碼以包含新參數。如果他們不更新,他們的請求可能會失敗、返回錯誤或提供不完整的結果。
圖片
MCP 的設計解決了這個問題
(1)MCP 引入了一種動態且靈活的方法,與傳統 API 形成鮮明對比。
(2)例如,當客戶端(例如,像 Claude Desktop 這樣的 AI 應用程序)連接到 MCP 服務器(例如,您的天氣服務)時,它會發送一個初始請求來了解服務器的功能。
(3)服務器將響應有關其可用工具、資源、提示和參數的詳細信息。例如,如果您的天氣 API 最初支持位置和日期 ,則服務器會將這些作為其功能的一部分進行傳達。
圖片
(4)如果稍后添加 unit 參數,則 MCP 服務器可以在下次交換期間動態更新其功能描述。客戶端不需要對參數進行硬編碼或預定義,它只需查詢服務器的當前功能并相應地進行調整。
圖片
(5)這樣,客戶端就可以使用更新的功能(例如,在其請求中包含 unit)動態調整其行為,而無需重寫或重新部署代碼。
我們希望這可以很好地闡明了 MCP 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