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之問,究竟是起點還是尾聲?
大模型的上半場是“底座”,互聯網巨頭都希望能夠調制出一個優質的底座系統一統江湖。

本著“數據即一切,規模即一切”的邏輯,讓AGI迅速成為一個資本狂熱的游戲。
然而,熱熱鬧鬧之后,大家還是會考慮如何變現的實際問題。
于是,大模型的下半場,則逐步回歸于“應用”。
如何將大模型在不同的業務場景中落地,是每個AI創業者都關心的問題。
這件事機會更大,但是難度也更大!
給AI找場景,這其實像拿著錘子找釘子,確實有點反人性。
一些掌握著最前沿AI技術的人,希望盡快找到靠譜的業務場景變現!
絕大多數業務方對AI的認知都處于一個比較淺層次的水平,因此業務與AI的結合存在非常大的需求溝通瓶頸。
即便偶爾有業務方感興趣,未經業務適配的“通用”底座工具,也確實幾乎解決不了任何嚴謹的業務流程。
這瞬間會讓需求的溝通變得尷尬無力 ...
這樣的AI引起不了什么“興奮”,算法人始終都是在自嗨!
大模型,難道底座搞完后,就真的無事可做了么?我們迎來的AI時代,是開始,還是又一個低谷周期?
盡管AGI的能力不可高估,但是也遠不至于“妄自菲薄”。
類GPT的產品,在大規模知識庫、智能助手這些典型場景,其實已經做的相當不錯。
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在智能搜索任務上,已經進入到了下一個技術代際,以答案結果為目標,而非以原始的數據片段為目標。
問答技術的個性化程度,交互性更強!
強交互性,就是大模型技術與傳統AI技術最大的不一樣之處。
這樣的好處是多方面的:
一是降低了AI工具的使用門檻。
用戶可以通過對話喚醒后臺任意算法或服務,只需要考慮業務場景,而不用關心技術工具的操作或配置細節。
二是提升了數據結果的多樣性。
大模型輸出內容具有隨機性,可以做到千人千面,用戶體驗柔性靈活。
這一點在C端產品上是一個特別突出的能力“加分項”。
比如,任何人可以隨意給一段文字動態生成精彩的腳本或音視頻素材,彼此之間還不會重復。
三是加強了趣味性。
大模型的擬人化特質,會顯著提升AI產品或工具的“吸引力”。
即便是在枯燥的辦公場景中,有一個能夠正常溝通的數字員工“隨叫隨到”,也遠比獨自一個人對著Excel表單查詢枯燥的數據更加有趣。
除了這些方面,還要注意到,這一次的大模型“大亂斗”,確實讓更多的資本流入到AI賽道,業界也產生了諸多開源的底座模型。
這些底座模型不管來自于哪個廠商,各自均有優勢。
基于底座模型,可以通過少量樣本數據二次開發,極大地降低AI模型的構建成本。AI模型的生產力總體得到了提升!
大模型能力就像云服務一樣,讓企業獲得“智能”服務的效率極大增強,也為中小型技術創業者,提供了更好的技術成長生態環境。
未來,大模型的價值不在于“生成能力”本身,而在于對AI產業結構的重塑,以及形成對整個社會各行各業數字化、智能化進程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