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竊聽風云 | 盤點八大轟動全球的監聽事件
據外媒稱,五角大樓上百份“機密文件”遭泄露,文件內容涉及俄烏沖突等多方面情報,白紙黑字“實錘”了美國深度介入烏克蘭軍事的行為。此外,文件還顯示美國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與該國官員的內部對話實施了監聽,并同時獲取了韓國和以色列等國的內部溝通情況,美國此舉引發了國際社會震驚和憤怒。

竊聽事件曝光后,韓國輿論一片嘩然。韓國《韓民族日報》評論說,韓美雖為同盟,但美國在敏感問題上竊取韓國內部信息會嚴重損害韓國國家利益。韓國廣播公司也表示,若竊聽一事屬實,美國的國際信譽將不可避免地受損。
隨著事件持續發酵,外媒又公布一個“驚天大瓜”,報道稱泄露的文件表明美國不僅監聽了烏克蘭、韓國、以色列等國家的政要,甚至還對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及其他聯合國高級官員信息交流進行了竊聽。
4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發言人迪雅里克表示,美國政府監聽政要一事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聯合國已正式向美方表達不滿,并已經清楚說明,這類行為與《聯合國憲章》和《聯合國特權及豁免公約》中為美國列出的義務“不一致”。
與此前的“棱鏡門”等諸多丑聞一樣,此次泄密事件再次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國竊聽行徑的廣泛批評。
美國監聽盟友這件事,乍一聽似乎很“沒下限”,但對美國的盟友來說卻早已見怪不怪,以至于《紐約時報》評論稱,該行為并不會讓這些國家的官員感到驚訝。這也是因為美國監聽政要這事,早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近年來,美國那些轟動全球的竊聽事件:
美國水門事件
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發生于1972年6月17日,可以說是美國歷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聞事件之一,該事件對美國本國歷史甚至說整個國際新聞界都有著長遠的影響。事情的起因是當年的總統大選,以美國共和黨尼克松競選班子的首席安全問題顧問詹姆斯·麥科德(James W. McCord, Jr.)為首的5名尼克松支持者們,為了取得民主黨內部競選策略的情報,潛入位于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并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于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因丑聞而辭職的總統。
韓國領導人竊聽事件
20世紀70年代,在韓國和美國就駐韓美軍撤離、韓國人權問題等發生爭執的背景下,美國中央情報局被曝出竊聽時任韓國總統樸正熙。《紐約時報》稱,美方利用“高性能定向電波探測”,通過玻璃窗的震動等手段竊聽。此后,樸正熙為了躲避竊聽,不再在辦公室談論重要的事情,而是在青瓦臺院子里邊逛邊說。美國前駐韓大使威廉?波特也曾證實韓國總統府遭監聽。1978年4月,他在接受一家美國媒體采訪時,被問及了關于美國政府是否在青瓦臺安裝過竊聽裝置的問題,他表示上任之前,確實聽說了竊聽被中斷的報告。
竊聽美聯社事件
隨著美國司法部秘密竊取美聯社記者和編輯長達2個月的電話通話記錄的曝光,美國政府與新聞界的斗爭掀開了帷幕。該事件也被稱為第二次“水門事件”。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司法部曾連續兩個月通過秘密傳票形式獲取了美聯社部分記者、編輯的電話記錄,包括記者為工作向外撥打的電話及個人電話號碼,美聯社在紐約、華盛頓和康涅狄格州哈特福特辦公室的電話號碼,以及美聯社在眾議院新聞處的主要號碼。且根據調查,司法部秘密獲取的通話記錄的起止時間為2012年4月至5月,共波及美聯社20多條電話線路。最終,美聯社要求政府歸還這些通話信息并銷毀相關記錄。
棱鏡計劃
2013年5月20日,一份絕密報告被呈交到英國《衛報》編輯的桌上,隨后不到半天,一名神秘人物在中國香港的一家酒店接受《衛報》采訪。他就是愛德華·斯諾登,曝光了美國臭名昭著的棱鏡計劃。棱鏡計劃是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從2007年開始實施的絕密級網絡監控計劃。棱鏡計劃的監聽范圍包括國家領導、科研機構、大學企業、政府機構等;監聽的對象大到機構小到每個網民,而被監聽者卻一無所知。通過后門程序,他們能獲取一切有關你的信息,包括電子郵件、視頻、語音、文字、圖片等媒體,幾乎能讓每個人無所遁形。根據斯諾登披露的絕密文件顯示,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運行的監視帝國監控了全球數十個國家超過10億用戶的網絡和電話通信。
令人震驚的是,就連美國的盟友,也在美國的監聽名單之上。 且根據當時的報道來看,美國國家安全局在2012-2014年間利用美國與丹麥防衛情報局的合作關系,通過經過丹麥的海底通信電纜獲取歐洲政客的通話和網絡信息等。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監聽對象包括默克爾總理以及法國、瑞典、挪威等國的政界人士。當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強烈聲討說:這在盟國之間是不可接受的。
聯合國監聽事件
2013年8月,德國《明鏡》周刊援引斯諾登提供的信息稱,2012年夏天,美國國家安全局破解了聯合國的視頻會議系統,從而對聯合國總部的內部會議進行監控。文件透露,在不到3周的時間,美國對聯合國內部通信的竊聽多達458次。
當時德媒《明鏡周刊》還爆料稱,為對聯合國總部的內部會議肆無忌憚地展開監聽,美國國家安全局曾成功“黑”進聯合國視頻會議操縱系統。該機構甚至還將此行為視為“一大技術突破”。后來,美方的這一監聽行為引得聯合國的不滿,隨后在聯合國發布的新聞中稱,美方政府已向聯合國保證并承諾,日后不會再對聯合國的通訊展開任何形式的監控。
法國總統監聽事件
2015年維基解密網站爆料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絡攻擊項目的文件,該文件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對希拉克、薩科齊和奧朗德3位法國前總統都進行過監聽,以了解他們的施政綱領和對外政策。據外媒報道,維基解密在2015年爆料稱美國情報部門曾對法國總統奧朗德進行監聽,對此,法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在盟友之間發生的這種事情讓人無法接受。法國媒體當時也引述了維基解密的檔案稱,美國國家安全局曾竊聽法國最近的三位總統,包括希拉克、薩科齊和奧朗德,竊聽時間為2006年至2012年5月。而美國方面則拒絕證實或否認這一報道。
歐洲多國竊聽事件
2021年5月30日,丹麥國家廣播公司爆出,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同丹麥情報部門的合作關系,監聽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歐洲盟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
丹麥國家廣播公司表示,經過長達數月的調查走訪,多次與9位可以接觸到丹麥國防情報局機密信息的消息人士會面后,大體還原了一份在2015年5月就已完成、卻被丹麥國防情報局秘密隱藏的調查報告,名為鄧哈默行動報告。該報告顯示,在2012年至2014年間,美國國家安全局利用丹麥的海底互聯網電纜登陸點獲取數據,秘密監聽、監視德國、法國、挪威、瑞典、荷蘭等國政要的電話和短信交談內容。其中,作為歐洲“領頭羊”的德國是遭受竊聽的重災區,總理默克爾、時任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時任反對黨領袖施泰因布呂克都在美國的竊聽列表之中。
長期以來,美國網絡攻擊和監控的范圍異常廣泛、無孔不入,從攻擊監控的范圍看,既包括多國的核心政要部門、涉及機密信息的單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國營、私營重要企業,也包括普通大眾甚至是國家元首和重要領導人。
無差別監聽中國手機用戶事件
2022年6月22日,西北工業大學發布公開聲明稱,該校遭受境外網絡攻擊。隨后,有關部門在對此案開展技術分析工作時發現,TAO通過竊取西北工業大學運維和技術人員遠程業務管理的賬號口令、操作記錄以及系統日志等關鍵敏感數據,掌握了一批網絡邊界設備賬號口令、業務設備訪問權限、路由器等設備配置信息、FTP服務器文檔資料信息。
2022年9月,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和360公司分別發布了關于西北工業大學遭受美國國家安全局網絡攻擊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美國國家安全局下屬的特定入侵行動辦公室針對中國的網絡目標實施了上萬次惡意網絡攻擊,美方先后使用41種專用網絡攻擊武器裝備,對西北工業大學發起攻擊竊密行動上千次,竊取了一批核心技術數據。美方長期對中國的手機用戶進行無差別語音監聽,非法竊取手機用戶的短信內容,并對其進行無線定位。
美國為監聽行為披上“合法”外衣,法規成了“趁手工具”
為了方便監聽全球,美國政府甚至通過立法為監聽行為披上了一件“合法外衣”。
1978年,美國正式頒布了《涉外情報監視法》,該法規要求聯邦執法人員通過向法院申請調查令,對外國間諜實施監控和秘密調查,同時限制情報部門監聽美國民眾的通訊信息。
2008年,美國對《涉外情報監視法》進行修訂,增加第702條為正式條款,允許美國國家安全局在無需申請法院許可的情況下,即可監控美國境外的外籍人士。該條款的有效期需經過美國國會定期授權。
2018年,美國國會批準將702條款有效期延長6年至2023年12月31日。也就是說,該條款正好將于今年年內過期,所以美國國會須在12月31日前進行投票,決定702條款在此之后是否有效。不過外媒報道稱,美國政客早已于今年2月開始就積極游說國會,希望702條款能順利“續命”。
其實原本美國《涉外情報監視法》的設立初衷,是為了防止美國行政部門濫用權力、任意監聽。但沒想到后來頒布的702條款如今卻成了美國監聽他國機密的一件“趁手工具”。
多年來,美國的監聽行徑早已引起國際社會公憤。曾供職于英國阿伯丁大學的國際法學教授托尼·卡蒂在一次采訪中表示:《涉外情報監視法》允許美國情報機構跟蹤世界上任何人的電子活動,這被認為是對人權特別是隱私權的侵犯,是對其他國家管轄權的非法干預。
然而,面對各方批評,美國不僅未曾停止監聽行為,反而還上演了不少“潑臟水”、‘’賊喊捉賊”的鬧劇。
至今,棱鏡門事件爆出已有十余年。這些年美國非但未有所收斂,反而憑借其技術優勢變本加厲地在全球范圍進行監聽活動,還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網絡安全為由,大肆排擠打壓別國企業。美國在網絡空間有著劣跡斑斑的黑歷史,對全世界來說其已然成為網絡安全領域的威脅者。
對此,有網絡安全業內人士表示,在美國“賊喊捉賊”的“強盜邏輯”的背后,實力的確是他們的底氣來源。而要想改變當前的被動局面,一方面要敢于揭露美國在網絡監控竊密方面的行為,另一方面則更需要以更強的網絡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加速推進網絡建設。由此可見,建設網絡強國,已經是箭在弦上了!
參考鏈接:https://news.ifeng.com/c/8PC5v0TNI2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