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確保2023年及以后數字化轉型的成功
在新冠疫情爆發兩年之后,數字化轉型的話題仍在引起人們的討論。然而,與2020年相比,人們現在處于一個截然不同的位置,這體現在實現數字化轉型的方式上。
兩年前,數字化轉型是大多數企業不得不采取的一種生存策略。已經在2020年實施的技術如今已經成熟,一些企業的態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已經看到,數字化轉型工作需要對其宏觀環境、商業格局以及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做出反應。考慮到這一點,企業需要思考如何確保他們的方法不斷發展以滿足業務需求和目標。
戰略轉型
數字化轉型使企業得以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生存下來,但隨著許多企業從生存走向繁榮發展,他們現在必須后退一步,重新評估他們的做法。
與2020年和2021年大部分時間開展遠程工作的模式相比,很多人現在發現自己處于非常不同的環境中,并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在新冠疫情持續期間,企業早期實施的數字化轉型非常緊迫,因為IT部門面臨著幾乎在一夜之間將所有員工的工作轉移到在網上遠程工作的多重挑戰,他們必須努力應對工作負載從內部部署設施遷移到云平臺的復雜過渡,以及各種新型網絡威脅載體的興起。在過去的兩年,企業通過嘗試和錯誤獲得了很多經驗教訓,幸運的是,現在可以將這些付諸實踐,并踏上更順利的旅程。
最重要的是,企業已經認識到,數字化轉型不需要在新冠疫情爆發期間更大運營壓力的情況下進行。如今有一些企業已經以遠程方式開展工作,對這些企業來說,從業務運營的角度看,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大。
數字化轉型是當今時代的生命線,對企業來說,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現在,它越來越被視為推動和鼓勵創新和業務增長的工具。現在,負責開發和實施數字化轉型項目的企業領導者在進行這項工作時都會考慮一些關鍵問題,例如,該項目將如何使員工以新的身份工作?這將如何促進業務目標獲得進展?最終,這將如何創造長期和可持續的價值?
調研機構IDC公司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業務計劃之間的一致性正在發生轉變。研究發現,50%的企業現在有一個路線圖,其中數字計劃和商業計劃成為同一枚硬幣的兩面。這與兩年前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將近75%的企業沒有數字化路線圖。這非常清楚地表明,自從發生新冠疫情以來,企業不僅在態度上而且在行動上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的增長戰略至關重要。
成功的數字化轉型
眾所周知,數字化轉型是一項復雜的任務。企業經常受到導致項目停滯甚至放棄的問題的困擾,這可能是災難性的。波士頓咨詢集團發現,數字化轉型失敗率高得驚人,70%的數字化轉型項目未能實現其目標。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增長和成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業知道如何為此做好準備至關重要。
從根本上說,當數字化轉型沒有關注人們如何以及為什么以這種新方式工作時,就會出現問題,這一切都歸結為人們對技術的態度轉變。通常情況下,數字化轉型是“為了技術而技術”,這意味著它引入了許多新的技術功能,但其目的和價值并沒有為跨職能團隊明確設計,也沒有與他們充分溝通。在采用新技術時,應該以人為本,這種思考始于對企業文化的深刻反思。
企業領導者需要確保營造一種鼓勵和刺激員工學習和創新的環境。隨之而來的是來自企業高管的態度變化,因為數字化轉型被視為一條積極的學習曲線。在實施大規模變革時,自然會有挑戰和障礙需要克服,但圍繞員工塑造變革意味著這可以被積極地視為學習機會和未來成功的推動者。
為未來的成功鋪路
人們如今看待數字化轉型的另一個關鍵區別是,它不再被視為暫時的事項。人們知道數字化轉型將會持續下去,這意味著要確保不斷應對出現的任何初期問題。這樣做不僅對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而且對保持積極的態度也至關重要。這將鼓勵員工明智地應對問題,而不是讓他們停止或阻礙項目。關于這一潛在問題,最顯著的例子之一是網絡載體范圍的擴大。
企業采用混合工作帶來了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在辦公室之外共享和訪問信息的困難。員工現在可以在他們的個人設備上工作,外部人員可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地訪問敏感信息。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解決,包括存在不安全的物聯網設備,這些設備越來越成為家庭中的支柱。
在美國,家庭中物聯網設備的增加導致每周發生1.2萬多次網絡。數字化轉型取決于員工以新的和不同的方式工作,因此企業也必須消除這方面的負面影響。幸運的是,這是可行的。根據ClubISO公司發布的信息安全成熟度報告,向混合工作或遠程工作的轉變已經為企業安全的態度帶來了積極的變化,46%的企業表示有所改善。這證明了強調學習和集體責任的文化變革的力量。在這種文化中,員工覺得自己被賦予了對個人安全負責的權力,這是企業防御網絡的一部分。
雖然現在已經從2020年開始的數字化轉型中明顯取得了進展,但這并不意味著旅程就此結束。值得關注的是,數字化轉型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持續的過程。考慮到企業現在的目標是推動增長和業務成功,需要做好準備,以適應與此相關的業務變化,以便數字化轉型的旅程能夠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