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人民幣試點這一年:個人錢包超1.4億個,低碳、冬奧等應用場景紛至沓來
記者 | 劉晨光
自2020年10月在深圳進行紅包試點以來,數字人民幣的試點工作已經推進了一年有余。
經過2021年一整年的公開測試,數字人民幣開立的個人錢包已經超過1.4億個,在試點地區得到強力推廣,實施場景上也逐步向縱深發展。
數字人民幣試點這一年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有哪些新進展?未來又會有哪些新挑戰?
應用場景“縱深化”
央行7月披露的《中國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進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中指出,2019 年末以來,人民銀行遵循穩步、安全、可控、創新、實用原則,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 2022 北京冬奧會場景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測試,以檢驗理論可靠性、系統穩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場景適用性和風險可控性。
2020年11月開始,又增加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 6 個新的試點地區。數字人民幣研發試點地區的選擇綜合考慮了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及各地產業和經濟特點等因素,目前的試點省市基本涵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中部、西部、東北、西北等不同地區,有利于試驗評估數字人民幣在我國不同區域的應用前景。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1”上披露了數字人民幣階段測試的進展數據。截至2021年10月22日,我國已經累計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1.4億個,企業錢包1000萬個。
白皮書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數字人民幣試點場景已超132萬個,覆蓋生活繳費、餐飲服務、交通出行、購物消費、政務服務等領域。開立個人錢包2087萬余個、對公錢包351萬余個,累計交易筆數7075萬余筆、金額約345億元。
從整體的試點布局情況來看,第一批試點城市深圳、蘇州、雄安新區、成都及2022年北京冬奧會場;第二批試點城市2020年10月份新增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作為試點城市。由此初步形成“10+1”的試點格局,未來將會有更多城市和美團/京東等頭部平臺企業參與進來。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2021年,數字人民幣的推廣正式邁入“縱深化”的全民普及階段,通過聯合地方政府不斷發紅包帶動用戶下載和使用,依靠銀行和收單機構做好數字人 民幣的線下推廣和設備改造調試,數字人民幣第一階段全民測試已經達到目標。不管是對公還是對私方向,都讓普通用戶和商家有了初步的數字人民幣使用概念。
在王蓬博看來,數字人民幣落地的生活消費場景也得到大大拓展。“試點呈現出選擇地區廣泛代表性、規模有序擴張的特點:兼顧線上線下,實現生活繳費、交通門票、購物餐飲、政務服務等基本領域全覆蓋。美團、順豐、途牛等一大批互聯網平臺紛紛參與其中。”
綠色出行和低碳紅包被重點提及,這也是國家發展綠色經濟的題中之意,說明圍繞綠色出行展開的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為后續以數字人民幣應用為契機引領綠色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根據美團10月中旬披露的數據,美團上線數字人民幣試點以來,累計有超過100萬用戶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這些用戶累計產生了889.96萬綠色騎行公里數,與駕駛燃油車相比,同等運量下預計可以減少碳排放量約2400噸。
奧運會場景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要應用之一。
白皮書中指出,在未來冬奧會期間,數字人民幣注重持續探索應用模式創新。利用智能合約技術,賦予數字人民幣可編程特性,提升擴展能力,促進與應用場景的深度融合。與相關手機制造商合作,研究提供包括雙離線交易等功能在內的移動支付新體驗。
基于智能可視卡測試脫離手機的硬錢包支付模式,為彌合“數字鴻溝”提供可能。在北京冬奧組委園區內,立足科技冬奧、智慧冬奧建設,試點部署無人售貨車、自助售貨機、無人超市等創新應用場景,并推出支付手套、支付徽章、冬奧支付服裝等可穿戴設備。試點用戶普遍認為,數字人民幣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社會公眾、小微商戶、企業切實感受到便利和普惠。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當前數字人民幣試點由點擴面,逐步鋪開,從線下,逐步結合線上應用場景,通過消費激勵,和消費類應用結合,推動消費者接入試點場景當中。
“一年多來,數字人民幣平穩運行,已經很好證明了其穩定性和安全性,并且通過開放性的設置,和新的場景結合,比如結合綠色低碳需求,結合云測智能合約應用,結合互聯網平臺,通過數字人民幣金融支付功能的場景嵌入,來推動數字人民幣應用普及,并試點在場景應用數字人民幣的便利性。試點工作至少會延續到明年一季度冬奧會,通過更多人群,比如海外來華人士的使用試點,比如和冬奧會場館場景結合的試點。”盤和林說。
“根據前期試點測試工作情況,結合試點測試地區發展規劃、地方特點,進一步擴大試點測試應用場景覆蓋面,實現特定試點區域內的應用場景全覆蓋 ,打造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不斷探索與經濟社會相適應的數字人民幣應用新模式,推動試點工作不斷深入。”白皮書寫道。
未來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在王蓬博看來,數字人民幣的發行和推廣,市場化一定是主要發展路徑。
數據統計顯示,來自安全技術、錢包與支付技術、對接支付場景等六類企業,總計有超過50家機構對數字人民幣表明積極態度,市場前景廣闊。“但在數字人民幣的研究推廣過程中還需要支付終端等多個功能模塊的構建,并且現有試點模式有待創新,市場缺乏盈利點和吸引力,各家參與數字人民幣運營的機構尚不能構建清晰商業前景。”王蓬博坦言。
易綱曾公開表示,將根據試點情況,有針對性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的設計和使用。一是參考現金和銀行賬戶管理思路,建立適合數字人民幣的管理模式;二是繼續提升結算效率、隱私保護、防偽等功能;三是推動數字人民幣與現有電子支付工具間的交互,實現安全與便捷的統一;四是完善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提升數字人民幣普惠性和可得性。
“在試點之后,還需要評估數字人民幣推出的安全性問題,而在普及方面,更重要的是數字人民幣的適老化普及。當前局限于試點,很多人對于數字人民幣的認知還不夠深刻。”盤和林也說道。
穆長春也在公開演講中提到,數字人民幣接下來仍需面對三大挑戰:加強受理環境建設、完善安全和風險管理機制、健全數字人民幣監管框架。雖然目前試點項目已經運行得相當順利,但受理環境的建設仍在進行中。一方面,需要尋求通過多樣化的智能和定制化的錢包選擇,以及廣泛的使用案例來改善用戶體驗;另一方面,要為所有商戶改造和升級受理系統。同時,由于央行數字貨幣很容易成為黑客的攻擊目標,因此安全是系統開發的首要任務。
“接下來的一年首先要理順的是數字人民幣收費機制,依靠市場調動起各方力量,盡快完成商戶的改造和受理系統升級,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得到完善。雖然目前已經有部分收單機構能夠從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中賺取利潤,但大都單獨依靠銀行端給到補貼,如何形成長久的、滿足各方需求的收費機制還需要時間驗證。”王蓬博分析指出。
冰鑒科技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數字人民幣的應用本身就是按照循序漸進的方式,近一年的推廣,數字人民應用已經在出行、電商等很多場景可以使用,預計還會加大試點范圍。他認為,最終應該是要在所有場景都可以使用數字人民幣,因此,這個試點應用工作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在金融投資等領域,數字人民幣使用還有待完善。此外,數字人民幣還需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地居民知道其用途及好處。
“而第三方支付尤其是支付寶、微信和數字人民幣之間的關系,也有諸多探討,未來它們之間呈現出什么樣的發展趨勢,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他表示。
王詩強指出,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數字人民幣只是一種貨幣,和紙幣、銀行卡余額等價值相同。但數字貨幣的支付消費方式和現有的利用銀行卡余額綁定支付寶、微信支付等付款方式沒有明顯的區別,因此,未來數字人民幣和微信、支付寶等之間并不會出現沖突,反而會相輔相成。
“數字人民幣促進無紙質現金支付的發展,微信、支付寶等電子支付手段反過來促進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使用。支付寶、微信支付也是支付手段,而數字人民幣就是錢,和紙幣是一樣的性質。但是數字人民幣可以推動支付寶、微信支付等電子支付手段的深度應用。反過來,這些非紙幣支付手段也會無形中促進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使用。”王詩強分析道。
華西證券研究團隊認為,未來數字貨幣將在 C 端、G 端廣泛應用,甚至有望延伸至 B 端小額支付,三端形成持續交互與聯通,新的數字貨幣大生態閉環將構建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數字經濟形態。
平安證券研究報告指出,考慮到僅從技術角度出發,數字人民幣對于用戶支付便利性上提升有限,在用戶體驗上與第三方支付基本相同,因此數字人民幣很難引起客戶行為的根本性變化。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數字人民幣在反洗錢、國際支付清算乃至未來大國博弈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可以預見,未來數字人民幣推廣受到的政策支持力度將會遠超以往,由此帶來的長期影響值得關注。
對于銀行而言,或許是一個潛在的機遇。“一旦數字人民幣在未來獲得更廣泛的推廣,其對用戶流量的影響也將會進一步加大。銀行應該主動擁抱數字人民幣推進所蘊含的全新機遇,一方面積極尋求試點資格,另一方面縮短與互聯網支付巨頭在后端生態構建上的差距,通過開放銀行等方式優化客戶體驗,提升獲客能力。”平安證券研究團隊指出。
白皮書也坦言,未來也將研究完善相關制度規則。積極推進《中國人民銀行法》等法律法規的修訂。研究制定數字人民幣相關管理辦法,加強數字人民幣個人信息保護。完善業務規則和技術標準等。此外,加強重大問題研究。深化法定數字貨幣對貨幣政策、金融體系、金融穩定深層影響的研究評估,為數字人民幣研發打下良好的理論政策基礎和應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