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內卷”的背后,人工智能才是罪魁禍首?
根據公開的數據,2021年商業銀行關停支行網點的勢頭不減,到11月時,各商業銀行已經關停了2100多個網點。究其原因,物理網點的高成本是最重要的原因,一個網點每年的運營費用至少1000萬,但要掙到1000萬,至少需要10億以上存款,在現在的大環境下,這個任務異常困難。
銀行的數字化轉型,讓人工智能取代傳統業務,是銀行的必然選擇?,F金業務是最容易被取代的業務,隨之而來的,就是對銀行網點需求的減少,而銀行員工數量最多的在支行網點,這樣一來,這部分員工就要被裁員,剩下的就開始了內卷。
曾經大街上到處是ATM機,光維護設備人員和押鈔人員,人數就相當可觀??纯船F在,還有多少人還去ATM機取錢,當這些設備利用率低時,慢慢就會退出市場,相關的工作崗位也會面臨失業。
也許有人問,銀行不僅僅是現金業務,還有貸款業務,貸前貸后的管理,還有資管、同業、票據等等,這些業務不能被取代吧?事實上,這些業務在人工智能面前,都可以被替代。
銀行業務的核心是什么?我認為是流程。這跟工廠流水線其實一個道理,銀行的每一筆業務,都是按照設計好的交易規則,按照相關的內控制度來處理,個人的主觀因素也有,但不是主要的。流程化的東西正是人工智能的強項,在紛繁復雜的事務中,人工智能處理起來,不僅不會出錯,或者說出錯的概率極低,更重要的是效率,一套人工智能的設備,能頂得上幾十個資深的銀行客戶經理。
以前要把貸款放出去,首先一條,就是要對企業非常了解,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和企業主的信譽了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貸款將來能夠收回。人也可能會判斷錯,但是人工智能更靠譜,通過對大數據的交叉分析,能迅速給出貸款評審的意見,不會帶有任何的主觀成分。
貸款是這樣,其他的比如同業業務、票據業務更是如此,現在金融基礎設施不斷在完善,以前需要人工進行報價的交易,現在成立了各種交易所,人工智能每天可以處理海量的交易,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交易人員。這些曾經拿著天價薪酬的交易員,同樣面臨著失業,能夠堅守在崗位的,要么自降薪酬,要么瘋狂內卷。
銀行目前的問題,內卷只是一個方面,來自外部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其中互聯網公司的跨界,在給銀行帶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工智能這一金融利器,它將引領銀行業向互聯網公司虛心學習,以便讓自己能在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