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載1.0與跨端云加速2.0
“跨屏”不是簡單把圖像轉移到另一個屏幕上,而應該是一個大的概念:首先是各式各樣的內容轉移,包括圖像、資料、習慣使用的軟件等等,在這個基礎上,高端用戶還會跳出單純的數據遷移層面,去追求多設備之間無縫轉接的“同步”效果。
在此之前,你是否見過很多人通過郵件實現跨屏?即,將未做完的工作以郵件形式發送到另一郵箱,在回到家后打開這一郵箱下載附件繼續工作;你是否看到有人還在用U盤實現不同屏幕之間的跨越?你是否用過一些盒子來實現從筆記本端獨自一人的觀賞轉向家里客廳與家人的共同分享?
隨著這樣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們實際上已經邁入了跨屏的時代。
易觀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平板電腦的季度銷售量已超過260萬臺,保有量超過1289萬臺。而擁有平板的人也同時至少擁有一部電腦,即目前已有超過1000萬的人同時擁有了兩部終端。谷歌針對多屏設備的使用報告顯示,90%的人在平板端瀏覽購物網站之后會轉到電腦上繼續瀏覽。也就是說,跨屏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一些產品或內容的銷售。
這是否也意味著跨屏時代我們將會接觸到更多看不見的市場?而這些需要填補的建設又或許將會成為未來成就一家大公司的商機呢?
事實上,我們既有的跨屏基礎建設已經初具規模,基于智能產品上的應用“云存儲”已經為更多的互聯網用戶所接受。“云存儲”實際上就是利用個人賬號在不同的設備間進行上傳和同步,從而在小規模上實現用戶跨屏的需求。
當然,這種基于互聯網的同步其實就是一種云傳輸。
而在未來,任何一個互聯網公司或設備供應商都可能涉及到云傳輸之中,即他們在網站或產品中為用戶準備了一個賬戶,并且在不同的平臺都準備了客戶端或者網站針對不同平臺做了優化,使得用戶可以從任何一個設備通過個人帳號打開并且同步之前設備上的進度工作或娛樂。
這其中,已經涌現出來的出色的產品很多。如谷歌的Google Drive、微軟的Skydrive等基于企業級的應用,而獨立軟件則有國外的Dropbox、Evernote,以及國內的金山快盤、有道筆記等。
可以肯定的是,云傳輸會是提供“同步”方案的最佳解決辦法,但云端的傳輸同時也受著多種因素的制約,文件類型和大小的制約、網絡連接的制約,均可導致響應速度和穩定性出現各種不確定因素。
在十多年之前,人們解決從互聯網上獲取資源的速度時選擇了下載軟件,這其實是下載的1.0時代,而從最初的快車、電驢、BT下載百家爭鳴到最后的迅雷一家獨大,這其中演繹了很多歷史,但最終的確留下了能提供更快、更爽服務的迅雷。
回顧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迅雷最終留下來的原因恰恰是因為解決了網絡連接的問題,在中國特有的“三網鴻溝”的網絡國情下,迅雷恰如其分的擔當了這“三網互聯”之中的管道工角色,將用戶對互聯網的速度需求提到了所能達到的理想狀態。
而如今,打通跨屏無縫連接的管道工該誰來做?也就是說,在云服務中,能提供“云傳輸加速”(簡稱“云加速2.0”)的服務商應該具備怎樣的基礎?
第一,海量的資源。云加速2.0能夠實現的根本基礎是基于海量資源進行智能存儲(Smart CDN)。
服務提供商在擁有了龐大的用戶群之后,經過長期的積累,將會獲得大量文件的特征信息,這實際上就相當于給大部分文件都打上了特殊的標簽。當再有用戶傳輸相同的文件時,其云加速服務將會瞬間識別,并且做出最優選擇:不再需要只從資源所在的服務器傳輸文件,而是從云加速服務內部的資源索引中直接復制到用戶的離線傳輸文件夾里。這樣,一個幾GB甚至幾十GB的大文件在瞬間就傳輸完成了。
第二,在對海量用戶群的習慣形成的大數據庫進行分析后,云加速服務商將會隨時更新目前在用戶中最熱門、傳輸次數最多的資源,并將這些資源短暫儲存在云端供用戶進行傳輸,而這又將大幅減少用戶等待的時間,提升用戶需求。
從這個角度而言,云加速將完全解決跨屏中無縫轉接的需求。而具備了云加速技術實現基礎的迅雷,或許將會抓住云加速這一2.0的契機,昂首進入下一個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