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不可怕 由中關村轉型看OA市場的發展
今年年內,海龍、鼎好等大廈的商業面積要下降至50%以下;明年年內,中關村購物中心商業面積至少壓縮3萬平方米,后年再壓縮2萬平方米,到2015年壓縮到10萬平方米。同時,在海淀區發布的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規劃上,***明確禁止入駐的低端業態形式,包括小商戶電子產品維修和銷售、低端服裝、低端餐飲等。其中的低端電子產品主要指經營電腦配件、小數碼產品的小專柜、小店面,還有如攢電腦、賣內存條等。
傳統的賣場銷售逐漸向電子商務轉變
以上這條新聞近期被多家媒體轉發。在業界看來,政府這次是下了決心動真格了,中關村IT賣場將進入實質性的改造升級,激勵企業從低端的賣場形象向正規的商場化轉型。未來不僅全國主要城市的IT賣場,都會向成熟的量販體系轉型,而且還會通過這輪洗牌,徹底改變現有的營銷模式,變遷渠道,重新制定游戲規則,例如打印機從賣場底層展柜朝賣場高層的寫字間轉移、傳統商務向電子商務的轉移等。#p#
轉型是尋找新的機遇
中關村電子賣場的瘋狂擴張始于2002年,當時中關村IT賣場總營業面積僅為6萬平方米;到了2005年,這一數字已增加到了20多萬平方米。2006年和2007年,隨著中關村E世界和鼎好二期的先后開業,中關村IT賣場的面積創紀錄地達到了32萬多平方米,相當于44個足球場。

眾所周知,那個時候IT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像太平洋數碼城4層從當初只有4家做打印機耗材生意,到現在有30多家,商戶越來越多,可最關鍵得是客戶還是那么多。由于所售產品在種類上沒有多少區別,大家都在瘋狂的競爭中盡顯疲態。在產品利潤日益下降,經營成本一直攀升的情況下,中關村賣場里的經銷商為了生存動了歹念,這導致賣場內強行拉客、非法導購、價格欺詐、服務欺詐等現象屢屢發生,名聲越來越差。雖然管理方也采取了一些行動,但收效甚微,因為已經成了氣候。
此前接到不少用戶的投訴。有的反映購買的打印機墨盒有問題,很不耐用,結果去維修站一檢驗,竟然是假的,當然這種現象出現在激光打印機中更多,經銷商往往利用用戶不具備鑒別真偽的能力,以假亂真,表面上售價比其它經銷商更具優勢,其實在耗材中賺了黑心錢……我們私下也和經銷商進行過溝通,對方坦言,以前談賺錢,現在求生存,“從前中關村在利潤、銷售額上面要比現在好很多,但現在產品的價格幾近透明,很多網站上提供的產品報價幾乎就是我們的底價,有時候賣一臺打印機還不如給硒鼓灌一次粉賺的多”。
這種違背規律的經營必然扭曲市場發展,與其說是受到電子商務沖擊,其實是誠信缺失造成的客源流失。此時進行重新規劃,放棄攤販式經營不失為壯士斷臂的決定,賣場需要引入現代化管理,在提升檔次和品牌的同時,加強體驗式銷售,這樣才能把顧客從電腦前重新拉回來,同樣渠道也需要打破固定格局,為適應新形勢下的行業并存發展,重新制定規則。#p#
京東并不可怕
一直被指以價格擾亂市場格局的京東大佬劉強東曾經在微博上這樣寫道:“其實不是京東們革了你們的命,而是你們自己”。

京東并不可怕
其實劉強東原來是中關村經銷商出身,曾經營過十多家實體門店,對各種渠道潛規則了若指掌,之所以能夠取得價格上的優勢,2010年全年銷售額達到102億元,關鍵在于握手龐大的用戶群,讓廠商不得不有所顧慮。
行業里有句話說的好,“得渠道者得天下”,惠普、佳能、三星等廠商的成功,都和渠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有些知名打印機品牌之所以水土不服,癥結仍然在渠道,由此可見里面的水很深。由于對廠商、分銷、零售、消費者這產銷一鏈條上各個角色的命門都了熟于胸,加上融資一直都很順利,所以劉強東在線上銷售環節上做的游刃有余,廠商表面上很高興,多了一個渠道可以銷售產品,其實擔心的很,怕京東成為下一個國美,日后被邊緣化,。
其實回顧京東的發展不難看出,它借助互聯網的優勢,減少中間環節,的確把價格降了下來,像惠普P1007,上個月的渠道提貨價就要980元,而京東售價970元。然而這樣一來,線下銷售的代理商飯碗被砸,小柜臺的生意更是冷淡,很多商品只能平進平出或以微利銷售,完全靠量。
然而以京東為代表的B2C電子商務網站真的能夠主導未來市場嗎?至少現在看來不會。挾資本和低價優勢,京東掀起擴張狂潮的背后是至今沒有實現盈利的顯示,“融資->擴張->再融資”的發展模式已經給其未來發展帶來極高風險,而物流和售后方面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少用戶投訴下訂單輸入都未收到貨,一旦遇到產品質量問題,需要先將產品送至售后中心檢測,開具檢測報告后才能進行退換貨處理,過程繁瑣,實在沒有盡力應付。#p#
并存發展 取長補短
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業是相互輔助的關系,未來會在新的平衡點上并存,誰也不可能滅掉誰,因為各自都有各自不能取代的特征。傳統零售模式對于消費者來講,可以實實在在地看到東西,消費者可以到實體店體驗,自己做判斷,付完錢就能搬走,而網購的好處就是方便快捷。

電子商務與傳統零售業是相互輔助的關系
由于辦公產品銷售的特殊性,以及用戶群體一部分是家庭,一部分是企業,所以未來賣場底層將不會出現柜臺或包間式的辦公產品銷售,取而代之的是各大品牌裝修豪華的體驗店、專賣店。其實包括惠普、佳能在內,它們也已經意識到體驗對于產品推廣的重要性,能夠直接左右消費者最終的決定,對于品牌價值的提升也非常有幫助。此外,廠商也會涉足電子商務,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建立起官方的在線商店,像富士施樂就已經嘗到了甜頭,配合有力度的營銷活動,正在成為一股新勢力。
至于傳統經銷商,絕對不會從此消失,因為很多賺錢的行業采購訂單都還在這個圈子里面,大部分會朝高層寫字間轉移,更多利用紙媒和網媒進行宣傳,兩條腿走路,適應電子商務,注重口碑營銷和售后服務,通過網絡讓購買者來到實體店消費,既有實體店的形態,又發揮了網購的優勢。由于辦公成本的大幅降低,所以在價格上比現在更具優勢,不怕和京東這樣的大鱷扳扳手腕,只要能留住客戶,就是勝利。
相對尷尬的其實是那些做耗材生意的經營戶,除了個別背靠大樹做品牌能夠繼續生存下去,其它被洗牌在所難免,今后要充個墨、灌個粉恐怕就沒那么容易了。
辦公產品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日后發展的方向不會和相機、手機這樣的消費電子產品相同。在競爭態勢已經水深火熱的情況下,中關村的這次洗牌,其實也是給行業制造新的機會。電子商務來襲并不可怕,關鍵是應對措施要得當。廠商未來將會投入更多資源用于產品的宣傳,而傳統經銷商在重壓之下,對于銷售會有重新認識,挖掘自身特點,注重服務,走回正道。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