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公開回擊馬斯克:我們屬于人類,不屬于億萬富翁 原創
?
最近,馬斯克再次成為科技圈的焦點。他旗下的xAI推出了AI百科全書Grokipedia 0.1 版本,并宣稱0.1版本已經優于維基百科。
?

?
這款“開源版維基百科”目前已經正式上線,官網收錄約88.5萬篇文章,全部由Grok大模型自動生成。首頁僅保留搜索框,風格與維基百科相似。
?

?
這一舉動直接挑戰了運行近25年的維基百科,并引發了雙方關于“知識如何產生”的激烈交鋒。
?
馬斯克多次批評維基百科“充斥政治正確”,并稱Grokipedia是“理解宇宙的必要步驟”。
?

?
然而,網友和媒體很快發現其內容存在矛盾:一方面,部分條目被指控復制維基百科原文,大量詞條的頁面底部,甚至出現“內容改編自維基百科……”這樣的說明。
?

?
另一方面,一些敏感話題(如性別認同、氣候變化)的表述被指偏向保守立場,甚至引用陰謀論。例如,性別條目的定義強調“生理二元性”,與主流科學界的包容性表述相左。
?

?
維基百科的“人類宣言”
?
作為擁有近25年歷史的互聯網先驅,維基百科對此也擁有明確的立場。
?
維基百科最近在向美國用戶的募捐公告中回應:“經過近25年,我們始終堅持人類創造知識,而非機器”。這份聲明雖未直接點名,但字里行間都是對馬斯克的暗諷。
?

?
維基百科進一步強調,其內容“由非營利組織運營,不屬于億萬富翁或科技巨頭”,直指馬斯克的商業身份與AI技術的可控性風險。
?
維基百科的底氣來自其社區生態。全球志愿者共同維護超過700萬篇英文文章,內容經過編輯討論、來源核查與共識博弈。在效率至上的今天,這種協作方式可能不是很高效,但卻建立了透明規則和問責機制。
?
實際上,這場爭辯的本質是兩種知識生產模式的沖突:
?
維基百科代表以人為本的路徑——知識通過人類協商與修正逐步完善,過程可追溯、結果可質疑。例如,爭議條目的編輯歷史公開,社區通過討論達成平衡。
?
而Grokipedia依賴模型推斷,盡管能實時更新,卻缺乏透明推理鏈。同時,AI可能會固化訓練數據中的偏見,甚至因幻覺輸出錯誤內容。
?
在編輯權限方面,維基百科選擇向公眾開放,決策權分散于社區;Grokipedia則將所有權與控制權集中于xAI。在這種限制下,知識更像是一種“私有產品”,而非公共資源。
?
Grokipedia最大的優勢在于速度。例如,對于突發事件,AI可即時生成條目,而維基百科則更多依賴人工審核。
?
當然,短期內,Grokipedia還是難以取代維基百科。前者文章量僅為后者1/8,且未開放公眾編輯,維基百科仍然擁有日均數萬名志愿者在持續貢獻內容。
?
維基百科的立場建立在長期實踐基礎上。經過近四分之一世紀的發展,這個全球最大的在線百科全書始終堅持由人類志愿者共同創作、編輯和維護內容。這種模式看似傳統,卻蘊含著對知識本質的深刻理解。
?
維基百科的宣言更像是對AI時代的提問:當技術能模擬知識時,人類的價值是否在于理解、批判與共情?
?
作為文明共識的結晶,知識并不簡單是數據和信息的堆砌,更是人類理解世界的能力體現。
?
維基百科社區認為,真正有價值的知識需要人類的判斷力、上下文理解能力和倫理考量,這些是當前AI技術難以完全復制的。
?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人們更加珍視可信賴的知識來源。維基百科依靠嚴格的內容審核機制和社區共識構建起了獨特的權威性。人類編輯能夠判斷信息的真實性、評估來源的可靠性,并在不同觀點之間尋找平衡,這些能力超出了現有AI的技術范疇。
?
盡管大型語言模型能夠產出流暢的文本,但它們無法真正理解內容的含義,也無法對信息的真實性負責。這種本質缺陷使得AI難以承擔知識構建的重任。
?
維基百科的選擇揭示了知識生產中一個根本性問題:效率與質量之間的平衡。AI能夠快速生成內容,但人類才能確保知識的準確性和可信度。
?
可以預見的是,AI會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基于此,最理想的路徑或許不是人類與AI的對立,而是雙方優勢的有機結合。
?
大家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