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數據十年,終于見到能落地的“經營分析思路”
“做經營分析不要光堆數據,要有洞察,要能找到業績增長機會”。這是很多公司的要求,然而卻讓同學們犯難:到底該怎么弄?怎么就從數字里看到機會呢?
在給企業做經營分析培訓的時候,陳老師有一個保留例子,詳解解答了這個問題,今天介紹給大家。
問題背景
某企業有100間門店,平均每間門店貢獻120萬年收入,全年1.2億收入。現在想在下一年增加50%,達到1.8個億,該怎么做?
你是不是毫不猶豫的回答:
1、多掙1.8-1.2=0.6個億=6000萬
2、每個店平均貢獻120萬
3、6000/120=50,開50個新店,搞掂!
如果你沒有這么草率,恭喜你,已經過了第一關
因為這里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
1、120萬是年度平均,只有1月開起來才夠這個數。
2、120萬是所有店平均,新店/老店是否一樣?得分開看
3、120萬是所有店平均,大店/小店是否一樣?得分開看
4、6000萬增長,需要多少投入,是否收支平衡?
5、是否一個城市扎堆太多,導致效益下降?
6、老店的增長空間,可能有多大?需要測算
7、如引入新渠道(比如美團/抖音),對店鋪BUFF有多少?
這就是經營分析,從報告結果到賦能業務的關鍵:
1、對業務發展的方向,有判斷
2、對各類業務發展能力,有評估
3、對潛在方案的投產比,有考量
主動思考:“如果這樣做會怎樣?”比翻來覆去念同比環比,有用的多!
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問題其實有四類,需要分別解決(如下圖):
圖片
業務標簽問題
問題一二三是典型的業務標簽問題,即:我們是否了解業務差異,不要被平均值迷惑。比如實體店,就要考慮:
1、所在城市
2、新店/老店
2、區域/位置
3、營業面積
5、裝修水平
等因素。這些因素可以做成標簽,方便數據對比(如下圖):
圖片
而如果是線上投放,要考慮投放渠道、投放形式等因素,可以做成標簽如下圖。線上如果有用戶轉化的過程數據,也可以納入指標體系,用來輔助判斷業務情況。
圖片
打上標簽以后,冰冷的:收入、毛利、訂單數量等指標,才能和具體的業務動作掛鉤,才能深入分析
投入產出問題
問題四是典型的投入產出問題。投入產出分析的關鍵,是要拆分資源用途,區分:
- 固定投入(門店、直播間、品牌廣告、員工工資等)
- 可變投入 (促銷禮品、優惠券、積分、單筆優惠等)
固定投入更像基礎建設,每一類基建投入,需控制總量,避免回本困難。而可變投入是直接和訂單相關的,必須考核投入產出的收益。如果投下去資源沒有見到額外增長,就得復盤投入價值(如下圖)。
圖片
精細化投入產出分析很有必要,太多企業,死于:
1、營銷費用失控
2、基建過度,回本困難
3、打折過度,入不敷出
固定投入帶來長期效益,可變投入代表短期效益,兩者不可偏廢。
邊際效益問題
問題五、六是典型的邊際效益問題。當業務規模增大,必須考慮:“是否產能過剩,邊際效益下降”
這時候,要看細節。比如城市門店數量問題,可以拆分城市,關注已經出現新開店邊際收益下降的城市。不等到ROI變負,便可以控制業務體量。而新興城市可以先監控(如下圖)。
圖片
潛在方案問題
問題七是典型的潛在方案問題。潛在方案,一定要:留足資源,組織測試(而不是試圖強行捏數據)。在做整體預算的時候,留下測試的費用/人力資源。定好測試需達到的目標,這樣后續就能檢驗,新業務是否真的有用,實踐出真知!
此時,還需要做:
1、測算測試結果的投入產出比
2、評估測試過程的優化空間
3、推算:如果擴大范圍,預計投入產出
這樣就能輸出相對完整的潛在方案評估結果。
方案綜合分析
有了以上分打析基礎,當業務提出新方案時,就能快速分辨問題
1、是否錯誤估計了渠道的投入產出數據
2、是否沒有考慮邊際效益遞減問題
3、是否沒有注意不同類型渠道/商品/客戶的區別
4、是否沒有考慮投入產出結合,忽視投入因素
5、是否沒有考慮優化細節,存有大量優化空間
當然,我們是可以自己提業務機會點的,比如:
1、我發現,有投入產出很好的門店類型
2、我發現,有投入效果明顯的活動
3、我發現,有邊際效益尚未遞減的渠道
4、我發現,有待優化的轉化路徑細節
5、我發現,有實驗成功的案例可以推廣
這些要素組合出來,就是可以提出的機會點。之后就可以和業務交流,看是否有做大的可能性,是否需要資源支持。很多時候,經營分析人員即使不剔除全新的方案,能對機會點做好資源測算,也是一個很大的幫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