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會“毀了你整個人生”的編程錯誤
我曾經(jīng)花了整整三周在調一個并不存在的 Bug。
沒錯,你沒看錯——三周。
真相呢?服務器一直在緩存舊代碼。當我為此掉發(fā)、失眠、還丟了點體面時,那個“問題”全程安然無恙、壓根不存在。
如果你不學會避開這些陷阱,編程會把人逼瘋——而且,坑非常多。
所以我們來聊聊這些錯誤:它們不僅能把你的代碼搞崩,還可能把你的職業(yè)、理智,甚至社交生活一起拉下水。
- 復制粘貼式編碼(Copy-Paste Coding)說實話,Stack Overflow 太誘人了:復制、粘貼、上線,完事?
并非如此。 你拿走的不是一段“功能”,而是別人的 Bug、潛臺詞、以及某個凌晨三點的迷糊決定。 如果你解釋不清剛貼進來的每一行在做什么,那你不是在編碼,你只是在賭博。因此,理解先行;否則,問題遲早返場。
- 無視版本控制(Ignoring Version Control)還在打包
final_version(3)_fixed_really_final.zip嗎?停下。 Git 的存在是有理由的。 只要丟一次代碼,或者只要把同事的工作覆蓋一次,你就會明白:在寫第一個 Hello World 之前學會 Git,能少走多少彎路。因此,流程要規(guī)范,協(xié)作才不會翻車。 - 到處過度設計(Overengineering Everything)開發(fā)者最愛把一個待辦清單做成微服務 + AI 驅動 + 區(qū)塊鏈“護體”的怪獸應用。 收手吧。 沒人需要為“買菜清單”部署一個 Kubernetes 集群。簡單常勝,復雜致命。因此,按需出招,避免炫技式架構。
- 忽略測試(Ignoring Tests)“我晚點再測。”——著名遺言。 其實你不會。 當老板追問為什么支付系統(tǒng)把用戶扣了兩次時,“我正準備寫測試”救不了你。把測試寫上,因此可回歸、可定位、可交付。
- 不敢刪代碼(Fear of Deleting Code)提醒:死代碼不是文物。別像囤積癖一樣守著它們。 那條 2018 年的
// TODO: fix later?刪掉。 真的需要時,Git 會替你存檔。因此,代碼庫要輕,維護才不沉。 - 不讀文檔(Not Reading Documentation)是的,文檔會有點枯燥。 但更糟的是: 你為一個函數(shù)折騰了六小時,答案卻在文檔第一段。 跳過文檔就像不看說明書裝宜家家具——事后一定后悔。因此,先速讀,再動手,少走彎路。
- 重復造輪子(Reinventing the Wheel)除非你真想“寫一個自己的 JSON 解析器取樂”(劇透:不好玩),否則請用庫、用框架。 不要為了證明“我能從零寫”而從零寫。把時間花在真正重要的問題上,因此交付更快、質量更穩(wěn)。
- 過早優(yōu)化(Premature Optimization)“如果我把這個循環(huán)改成匯編,就能省 0.002 秒。”——沒人關心。 先做出來,讓它正確、可用。 性能問題之后再談——如果它真的重要的話。在達到 Google 級別之前,先別緊張;因此,別把精力耗在無感知的微調上。
- 不肯求助(Not Asking for Help)盯著屏幕十小時不是英雄主義。 那只是“卡住”。自尊會扼殺效率。 開口問、發(fā)問題、結對編程、承認你不知道。 劇透:沒人無所不知。因此,團隊協(xié)作的價值在此刻呈現(xiàn)。
- 把自己燒干(Burning Out)這才是真正的終結者。 通宵寫碼、犧牲睡眠、跳過正餐,某天你會開始討厭編程。 倦怠不只毀代碼,它會毀了你。 記住:你不是機器。合上電腦,出去走走,摸摸草。因此,節(jié)奏感是職業(yè)續(xù)航的根本。
最后(Finally)編程不是寫出“最花哨的代碼”,也不是和編譯器比聰明。 它關乎把東西做成、做穩(wěn)、做對。 這些錯誤不只浪費時間——它們會擊穿你的自信、拖累團隊、消磨你對這份工作的熱愛。 所以,你踩過哪幾個坑?(別裝,至少一個。) 歡迎留言。若你也受過折磨就點個贊。 或者來反駁我——我會在這兒,一邊回帖,一邊把那些 final_final.zip 文件清理掉,做個知錯就改的偽君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