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貨場模型”深度拆解:分析框架、建模思路、業務建議
“我看到收入下降/新增用戶減少/轉化率不行,該怎么進一步分析呢?”很多人有類似困惑,尤其怕寫了一堆“同步收入下降5%,環比下降”得不出對業務有價值的結論。
這里推薦一個簡單、實用、易上手的分析模型:“人貨場”模型,它不需要復雜的統計學原理,只要對業務熟悉就能用,且能解決收入/用戶增長/商業化相關的80%的問題。文章較長,同學們記得先點贊,再慢慢看哦。
什么是人貨場模型
人貨場模型是三個固定的分析維度:
- 人:客戶、業務員
- 貨:商品結構,商品價格
- 場:銷售渠道,推廣方式
在分析問題時,從人/貨/場三個維度拆解,找到問題關鍵。在提出建議時,將表現優秀業務VS 差勁業務,從人貨場三維度進行對比,能找到具體的,可落地的改進點。這樣就實現了從數據到業務行動的落地。具體操作,則分成5個步驟
怎么應用人貨場模型
第一步:業務梳理,先了解基礎數據。
1、我司有哪些客戶(人)
2、我司有哪些銷售(人)
3、我司有哪些商品(貨)
4、我司有哪些渠道(場)
第二步:打標簽,做分類。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數據庫里,可能只有具體的客戶名稱/具體商品編碼/渠道代碼,對著這些瑣碎抽象的東西沒法做分析,需要做概括性分類。
常見的分類,比如:
1、C端客戶(人),按累計消費/會員等級進行分類,區分高低購買力客戶;
2、B端客戶(人),按行業/公司規模分類(大公司需求天然大,要爭取)
3、業務員(人),按從業經驗,過往業績水平,手頭持有老客戶數分類
4、商品(貨),根據商品自然屬性,做一二三級分類 + 商品毛利
5、線下渠道:按地區、位置、營業面積、營運成本進行分類
6、線上渠道:按推廣平臺,投放費用多少,轉化率高低分類
經過這一步處理,需要形成分類思維導圖,便于分析時形成思路;同時在數據庫里打好標簽,便于后邊交叉對比(如下圖)。
圖片
第三步:明確分析目標。這是所有分析都必須的,目標要具體:
- 錯誤目標:銷售額下降了,分析下
- 正確目標:9月銷售僅達標85.3%,分析差異來源
分析目標還可以是新注冊用戶數/經營單位成本費用/商品庫存等等……
第四步:從人貨場維度進行拆解,尋找問題原因。這里要注意:
1、先看大分類,再看小分類
2、從差異大的維度開始
3、先看完一個分類,再看另一個
舉例:“9月銷售僅達標85.3%”,可以先分別看以下哪個維度達標率最低,從哪里下手:
1、不同銷售渠道達標率
2、不同商品品類達標率
3、不同客戶目標達標率
這里需要從差異最大的維度切入。比如下圖,從人的角度看,AB團隊都沒有達成目標,但是從商品(貨)的角度看,新品的問題明顯更大,此時就應將新舊商品切換為主分析維度,繼續往下挖原因。
圖片
經過這一步拆解,能鎖定主要問題點,之后再做深入分析。
第五步:結合過程指標,深入分析原因。比如上例,我們發現:新品達標情況很差。再往下解釋為什么差,需要更細節數據,比如:
1、產品基礎性能參數與競品對比
2、產品價格與競品對比
3、產品推廣投入與自身同類產品同期對比
4、產品鋪貨進度,計劃與實際執行對比
這樣才能具體看出問題所在(如下圖)
圖片
當然,也有可能,人/場的維度下差異巨大,此時可以結合具體業務情況,提出細分分析思路
不同行業的人貨場模型
不同行業,在構造人貨場模型時,會有差異性:
1、有實體店的,門店位置特別重要!此時優先打“場”標簽
2、toB業務的,大客戶非常重要,此時優先打“人”(客戶行業/規模)標簽
3、對品牌商而言,產品線布局/新品上市最重要,此時優先打“貨”的標簽
這非常考驗數據分析師水平。結合業務重點的標簽,一個頂10個!在我輔導同學們的過程中,經常發現類似問題,因此干脆做了《如何打標簽》的指引放到知識星球里,以供參考。
人貨場模型深入應用
深入討論人貨場,大家會發現更多復雜的情況,比如:
情況1:優秀標桿不可復制。比如:發現銷售團隊里小張很好,但小張自帶客戶資源,其他人沒有這個條件,此時只能再找其他方法。
情況2:短期策略不可持續。比如:短期內靠促銷(貨)拉動業績,但促銷不能一直做,只能再做分析,看非促銷情況下還有什么方法。
情況3:兩個維度相互影響。比如:特定商品只在特定地區好賣,意味著要觀察商品+地區的組合,來判斷銷售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