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PU冒煙到絲滑體驗:算法SRE性能優化實戰全揭秘
一、引言
在算法工程中,大家一般關注四大核心維度:穩定、成本、效果、性能。
其中,性能尤為關鍵——它既能提升系統穩定性,又能降低成本、優化效果。因此,工程團隊將微秒級的性能優化作為核心攻堅方向。
本文將結合具體案例,分享算法SRE在日常性能優化中的寶貴經驗,助力更多同學在實踐中優化系統性能、實現業務價值最大化。
二、給浮點轉換降溫
算法工程的核心是排序,而排序離不開特征。特征大多是浮點數,必然伴隨頻繁的數值轉換。零星轉換對CPU無足輕重,可一旦規模如洪水傾瀉,便會出現CPU瞬間飆紅、性能斷崖式下跌的情況,導致被迫堆硬件,白白抬高成本開銷。
例如:《交易商詳頁相關推薦 - neuron-csprd-r-tr-rel-cvr-v20-s6》 特征處理占用CPU算力時間的61%。其中大量工作都在做Double浮點轉換,如圖所示:
圖片
優化前CPU時間占比 18%
Double.parseDouble、Double.toString是JDK原生原子API了,還能優化?直接給答案:能!
浮點轉字符串:Ryu算法
https://github.com/ulfjack/ryu
Ryu算法,用“查表+定長整數運算”徹底摒棄“動態多精度運算+內存管理”的重開銷,既正確又高效。
算法的完整正確性證明:https://dl.acm.org/citation.cfm? doid=3296979.3192369
偽代碼說明
// ——“普通”浮點到字符串(高成本)——
void convertStandard(double d, char *out) {
// 1. 拆分浮點:符號、指數、尾數
bool sign = (d < 0);
int exp = extractExponent(d); // 提取二進制指數
uint64_t mant = extractMantissa(d);
// 2. 構造大整數:mant × 2^exp —— 可能要擴容內存
BigInt num = BigInt_from_uint64(mant);
num = BigInt_mul_pow2(num, exp); // 多精度移位,高開銷
// 3. 逐位除以 10 生成十進制,每次都是多精度除法
// ——每次 divMod 都要循環內部分配和多精度運算
char buf[32];
int len = 0;
while (!BigInt_is_zero(num)) {
BigInt digit, rem;
BigInt_divmod(num, 10, &digit, &rem); // 慢:多精度除法
buf[len++] = '0' + BigInt_to_uint32(digit);
BigInt_free(num);
num = rem;
}
// 4. 去除多余零、插入小數點和符號
formatOutput(sign, buf, len, out);
}
// ——Ryu 方法(低成本)——
void convertRyu(double d, char *out) {
// 1. 拆分浮點:符號、真實指數、尾數(隱含1)
bool sign = (d < 0);
int e2 = extractBiasedExponent(d) - BIAS;
uint64_t m2 = extractMantissa(d) | IMPLIED_ONE;
// 2. 一次查表:獲得 5^k 和對應位移量
// ——預先計算好,運行時無動態開銷
int k = computeDecimalExponent(e2);
uint64_t pow5 = POW5_TABLE[k]; // 只讀數組(cache 友好)
int shift = SHIFT_TABLE[k];
// 3. 單次 64×64 位乘法 + 右移 —— 固定時間
__uint128_t prod = ( __uint128_t )m2 * pow5;
uint64_t v = (uint64_t)(prod >> shift);
// 4. 固定最多 ~20 次小循環,v%10 生成每位數字
// ——循環次數上限,與具體數值無關
char buf[24];
int len = 0;
do {
buf[len++] = '0' + (v % 10);
v /= 10;
} while (v);
// 5. 去零、插小數點、加符號:輕量字符串操作
formatShort(sign, buf, len, k, out);
}傳統方法 vs. Ryu算法對比:
算法比較 | “普通”算法 | Ryu算法 |
內存分配 | BigInt動態擴容 + 釋放 →heap分配/回收成本高 | 全/靜態表 + 棧數組,無malloc→ 零動態分配 |
算術成本 | 頻繁多精度除法 (數百納秒) | 單次64位乘法+位移 (約30-40納秒) |
循環次數 | 取決于浮點數數值 難以預測 | 固定次數 易于優化和預測 |
緩存友好 | 內存分散 不利CPU緩存 | 棧上集中 CPU緩存友好 |
字符串轉浮點:Fast_Float算法
https://github.com/wrandelshofer/FastDoubleParser
相比Java自帶的Double.parseDouble使用復雜狀態機(如BigDecimal或 BigInteger)來處理各種情況,FastDoubleParser使用以下優化策略。
FastDoubleParser 優化策略
※ 分離階段
- 將輸入拆分為三個部分:significand、exponent、special cases(如 NaN, Infinity)。
- 解析時直接處理整數位和小數位的組合。
※ 整型加速 + 倍數轉換
- 在范圍允許的情況下使用“64位整數直接表示”有效位。
- 再通過預計算的“冪次表(10? 或 2?)”進行快速縮放,避免慢速浮點乘法。
※ 避免慢路徑
- 避免使用BigDecimal或字符串轉高精度,再轉回double的慢路徑。
- 對于大多數輸入,整個解析過程不涉及任何內存分配。
※ SIMD加速(原版 C++)
在C++中使用SIMD指令批量處理字符,Java版受限于JVM,但仍通過循環展開等技術盡量進行優化。
轉換思路
Input: "123.45e2"
1. 拆分成:
significand = 12345 (去掉小數點)
exponent = 2 - 2 = 0 // 小數點后兩位,但有 e2
2. 快速轉換:
result = 12345 * 10^0 = 12345.0
3. 最終使用 Double.longBitsToDouble 構造結果壓測報告
Double 字符解析相對JDK原生API 4.43倍 加速
代碼優化樣例
通過多層判斷,盡可能不讓Object o做toString()操作。
減少toString觸發的可能
工具類 替換浮點轉換算法

性能實測效果
啟用Ryu、Fast_Float算法替換JDK原生浮點轉換,效果如下:
優化后CPU時間占比 0.19%【性能提升(18-0.19)/18=98%】
CPU實際獲得50%收益
RT實際獲得25%左右性能收益
小結
告別原生JDK浮點轉換的高昂代價,擁抱Ryu與FastDoubleParser,讓CPU從繁忙到清閑,性能“回血”,節約的成本大家可以吃火鍋。
三、拔掉詭異的GC毛刺
小堆GC問題
特征維度多時內存壓力大,GC問題可以預期。但很多同學可能沒有見過,小堆場景,GC也可能頻繁觸發,甚至引發異常。
如圖所示:18GB堆 擴容 -> 30GB堆,均出現RT99周期脈沖,致使5~6%的失敗率。
社區瀑布流廣告投放-Neuron精排 因GC導致錯誤
GC問題分析
首先這是GC問題,其次增加了近1倍的內存,沒有絲毫緩解,判斷這應該是個偽GC問題。
Neuron主要功能就是拿著特征轉向量做排序。一般特征量都是億起步,多的達十億,因此特征緩存必不可少。但是這個場景,僅僅是將1700個左右的廣告特征信息進行了緩存,為什么對象內存會出現周期性的脈沖?
年輕代+老年代 周期共振脈沖
如圖所示,關鍵的問題在于“共振”。因此要用放大鏡看問題,再如圖所示:
共振點 放大
共振點CPU峰值水位:28%
GC 暫停時間
線索 | 矛盾點 | 疑惑點 |
老年代回收 3GB | 老年代3GB回收,對于C4垃圾回收器,應該毫無壓力 | |
年輕代徒增 9GB | 老年代GC,為什么年輕代會同步往上飚? | |
年輕代瞬間回收 9GB | 年輕代內存飚升后,為什么瞬間又把內存釋放? | |
共振點CPU無壓力 | 兩代整體回收12GB,對于C4垃圾回收器,應該毫無壓力 | GC窗口期間,CPU算力充足,為什么會導致 RT99 成倍往上飚? |
到這里,其實問題已經很明顯了:
- C4作為世界頂級垃圾回收器,GC的能力不用懷疑,STW(Stop-The-World)的時間理論是亞毫秒級。
- 如果GC能力沒問題,算力又充足,那么造成RT99翻倍的原因:要么是線程在等數據,要么是線程忙不過來。
- Neuron堆內存大頭是緩存,那么老年代回收的數據一定是緩存數據,年輕代一定是在回補緩存缺口。
為什么會有這個邏輯?因為緩存命中率一直是 99.9%【1700個廣告條目】,如圖所示:
圖片
在極高緩存命中率的場景下,僅清理少量緩存條目,也可能造成“緩存缺口”。緩存缺口本質上也是一次“中斷”,線程被迫等待或執行數據回補,導致性能抖動。
為方便理解,類比“缺頁中斷”(Page Fault):當程序訪問未加載的內存頁時,操作系統必須中斷執行、加載數據,再繼續運行。
解決方案
首先是緩存命中率一定是越高越好,99.9%的命中率沒毛病。問題出在1700條廣告緩存條目,究竟為何必須如此頻繁地設置過期?【TTL: 60~90s】
原因是:業務期望廣告特征,能夠盡可能實時更新。
緩存失效策略
失效時間 60~90s
關鍵在于,緩存條目必須及時失效,卻又不能因GC過度而引發性能問題。從觀察結果來看,年輕代的GC沒有對RT99的性能產生明顯影響,這說明年輕代GC的力度恰到好處,不會造成頻繁的“緩存缺口”。既然如此,我們考慮:如果能徹底規避老年代GC,性能瓶頸的問題是否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我們嘗試大幅提高對象晉升到老年代的門檻,直接提升了幾個數量級。
增加JVM參數:
-XX:GPGCTimeStampPromotionThresholdMS # 對象晉升老年代前的時間閾值
默認值:2000 調整為:6000000 (1.6小時)
-XX:GPGCOldGCIntervalSecs # 老年代固定GC時間推薦。注意:并不是關閉 OldGC
默認值:600 調整為:600000在這個場景中,實際有效的對象并不多,最多不過5GB。 其余大部分都是生命周期不超過2分鐘的短期廣告特征條目(約1700條)。這種短生命周期、低占用的場景完全靠年輕代GC就能輕松支撐,根本不需要啟用分代GC。
實際測試一天后,完全印證了這一判斷:GC抖動、RT99抖動以及錯誤率抖動全都徹底消失,同時內存也沒有出現任何泄漏。
GC 毛刺消失
RT99失敗率 毛刺峰值降至 1/10 +
小結
C4的分代GC對大堆確實有奇效,但放在小堆場景里,非要套個復雜架構,就成了典型的“形式主義”
大堆適用,小堆不行。
四、是誰偷走了RT時間
業務瓶頸的卡點
最近算法特征多了,推理成本就高了;RT一長,用戶體驗就垮了;產品一急,秒開優化就立項了。
全業務鏈路都已鎖定 RT 優化目標,社區個性化精排也在其中,可這一鏈路優化阻力最大——RT99長期卡在120ms 以上,始終難以突破。
圖片
活用三昧真火
性能分析必看CPU火焰圖。一看圖就是GC問題。
GC日志分析,年輕代+老年代,堆積起來約150GB,而堆內存才給108GB,怎么做到的?->>> 頻繁GC!
GC算力消耗占比 超50%
至少要 150GB 勉強夠用

看看哪里分配內存比較瘋狂,如圖內存分配火焰圖所示:
圖片
內存分配壓力指向兩大熱點
※ Dump
業務剛需,大量序列化點對象帶來的瞬時垃圾情有可原。
※ 特征
真正的“吞金獸”——獨占超過50%的堆。業務方解釋:當前500萬特征才勉強把命中率抬到80%,想繼續往上,只能指數級內存擴容,總特征數10億+。堆已拉到128GB,找不到更大規格的機器。
也就是說內存主要被特征吞掉了,優化空間基本沒有。
如果優化止步于此,顯然無法滿足業務方的期望,于是我們進一步深入到Wall火焰圖進行更精細的分析。
圖片
Wall火焰圖同時捕獲了CPU執行與IO等待,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棧頂寬度判斷性能瓶頸。否則只會發現線程池空閑的等待任務,看似正常,但真正的性能瓶頸卻隱藏在細節中。
因此,我們需要放大視角,聚焦到具體的業務邏輯堆棧位置。在這個案例中,一旦放大便能發現顯著問題:特征讀取階段的IO等待時間,竟然超過了遠程DML推理與Kafka Dump的總耗時。這直接說明,所謂的80%特征緩存命中率存在明顯的緩存擊穿現象,大量請求可能被迫穿透至遠端Redis或C引擎進行加載,其耗時成本遠高于本地緩存命中的場景。
逐幀跟蹤確認
通過進一步的Trace跟蹤分析,我們的猜測得到了驗證。
圖片
通過和C引擎團隊聯合排查發現,現有架構采用了早期的部署模式,其中為索引分片路由而設立的中間Proxy層成為性能瓶頸,其RT999甚至超過100ms。這種架構帶來的問題在于,上游業務對特征數量需求極大,即使緩存已擴大到500萬條目,也僅能達到80%的命中率。算法工程團隊通過對特征請求進行多層拆分及異步并發查詢優化,但仍有少量長尾特征無法命中緩存,只能依靠C引擎響應。一旦任何一批次特征查詢觸發了C引擎的慢查詢,這一請求的整體RT勢必大幅提升,甚至可能超時。
好在C引擎同時提供了一種更先進的垂直多副本部署模式,能夠去除Proxy這一中心化的瓶頸組件。未來的新架構仍會保留索引分片設計,但會利用旁路方式實現完全的去中心化。
圖片
小結
通過Wall火焰圖深入分析RT性能瓶頸,并結合Trace工具驗證猜想,是優化系統性能不可或缺的關鍵步驟。
五、結語:性能優化無止盡
性能優化沒有終點,只有下一個起點。每次性能的提升,不僅是對技術邊界的突破,更是為業務創造了更多可能性。本文分享的場景和實操經驗,旨在拋磚引玉,幫助各位同學掌握深度性能分析的方法論,避免走彎路,更高效地解決工程難題。希望每位研發和SRE同學,都能從微妙的細節中捕捉優化機會,讓應用在極致性能的路上穩步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