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說明白:數據治理和數字化的關系!
企業在信息化階段完成了數據資源的原始積累,但是并沒有考慮到后期的數據應用需求,因此,在數字化轉型之前,企業存量的數據本身是不太可用的。

對“信息化”活動來說,數據的基本作用是支撐業務流,也就是所謂的業務數據化。
而對“數字化”活動來說,數據的作用是改變業務流,和前者相比,對于數據的內容標準以及質量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
因此,這些原始的數據就像自然界中的天然礦石,必須經過開采、加工,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數據資源。
而數據治理,實際上就是在做上述“數據價值化”的工作。因此,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工作幾乎都是圍繞數據治理展開的。
換句話說,通過數據治理工作,企業就可以把“業務數據化”的數據轉變為“數據業務化”的數據。
那么,數據治理都涉及哪些工作呢?
首先,根據DAMA官方的定義,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DG)是指對數據資產管理行使權力和控制的活動集合(計劃、監督和執行)。
一般認為,數據治理包括:組織與制度、數據標準、元數據管理、主數據管理、數據質量管理、數據集成、數據生命周期管理、數據安全、數據服務等方面的工作內容。
組織與制度:本質上回答了數據的“權責”問題,即誰來進行數據治理,以及誰擁有相應的數據使用權利。其中,數據治理中的責任是復雜的,具體包括定義數據質量標準、發現數據問題、以及整改數據缺陷、核查數據問題等不同維度的責任。
數據標準:數據治理的目標。企業需要先對數字化發展路徑進行規劃,知道數據在未來如何支撐企業的業務發展和戰略實現,才能制定合理的數據標準。須知,在數字化的邏輯中,數據標準是面向未來的。
元數據管理:元數據是關于數據的數據,為數據資源提供了關于業務以及系統的上下文解釋。對元數據進行治理,有利于“修復”或“完善”企業的數據架構,從而為數字化轉型做好“底圖”繪制的鋪墊。
主數據管理:主數據是關于企業核心業務對象的基本信息,是連接企業所有類型數據資源的樞紐,做好主數據管理,企業的數據質量提升效果最為顯著。
數據質量管理:讓數據資源的質量滿足業務可用性。數據質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夠用即可,數據質量管理是數據治理的主體性任務。
數據集成:數字化是企業級的工作,而信息化往往是部門級的。因此,數字化活動要求解決數據的跨組織、跨專業問題。
通過對不同業務條線的數據進行集成,實現數據資源的貫通,縮短業務活動的信息鏈路,提高決策效率和業務響應敏捷度。同時,數據集成可以提高數據維度,根據n方原則,數據創新潛力也將得到“指數級”提升。
數據周期管理:包括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分析和共享,數據周期管理有利于解決數據溯源的需求痛點,解釋了數據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對數據質量管理和元數據管理,都有非常重要的輔助意義。
數據安全:數據經治理加工后,會產生額外的信息價值,也會形成全新的業務洞察。因此在數字化的視角中,數據安全的作用不僅是要滿足業務合規以及監管要求,同時也起到保護商業活動的目的。
數據服務:數據服務是數據資產的最基本表現形式,通過提供數據資產視圖,有利于對數據進行精細化運營,同時幫助發現不良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