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1.21 速覽:支持自定義 go.env 文件,可惜還是有所殘缺
大家好,我是煎魚。
不知道大家平時在調整 Go 環境變量是怎么設置的呢,還是說都用默認配置,又或是直接走 IDE 設置?
Go 環境變量發展歷程
像以前最早時,有的同學是打開 ~/.zshrc,一番 vim 操作,設置好 export GO111MODULE=on。最后再 source 一下。雖然簡單,其實也是有好幾個步驟的:
$ vi ~/.zshrc
$ export GO111MODULE=on
$ source ~/.zshrc到了近年,Go 支持使用 go env -w 去設置對應的 Go 環境變量:
$ go env -w GO111MODULE=on其默認寫入的路徑是:filepath.Join(os.UserConfigDir(), "go/env")。對應不同的操作系統:
- MacOS:$HOME/Library/Application Support/go/env。
- Linux:$HOME/.config/go/env。
經過幾年演進,Go 環境變量的設置逐漸變得更方便。網上的教程、博客也紛紛改變了寫法。
這是截至目前的 Go 環境變量的歷程。
Go1.21 go.env 誕生
不太好的地方
大家會發現,Go 現在的環境變量是越來越多了...如果都是用 go env -w 慢慢的就會越積累越多,配置也就變得復雜了起來。
另外較為棘手的還有不同的 Go 項目之間的所需配置可能不太一樣,產生交叉影響。也是一個影響點。
這讓我想起了 Python 以前沒有虛擬環境時的痛苦。Go 像是在 GO111MODULE 環境變量,會默認使用 auto 來規避這個問題。會相較之輕微許多。
無論是輕還是重,問題還是存在的。
引入改進措施
因此在 Go1.21 這個新版本起,將會以用戶設置的 $GOROOT/go.env 為更高優先級,會覆蓋默認的設置。
既有的 GOPROXY、GOSUMDB 配置將會挪動到 go.env 文件中,文件內容如下:
GOPROXY=https://proxy.golang.org,direct
GOSUMDB=sum.golang.org
GOTOOLCHAIN=auto
...有了 go.env 文件后,后續就可以使用他來代替默認變量或手動設置的步驟了。
有些瑕疵點
目前 Go1.21 只是引入了 $GOROOT/go.env 這一個全局的 ENV 配置文件。看著也有些瑕疵。為什么?
一般來講要做完整,應該要做到模塊(go.mod)的級別,也就是每個 Go 應用有一個 go.env,這樣子才能夠完全的實現項目(模塊)級別的隔離。
但很可惜,Go 新版本這次把這個部分給暫時放棄了。因為每個模塊引入 go.env 會涉及太多的太多重大問題。
例如:
- 為什么引入一個單獨的文件(go.env)而不是擴展 go.work?
- 在模塊的 go.env 中是否允許所有的 Go 環境變量?
- 是否有一個選項來禁用模塊的 go.env?或者這個新的 go.env 應該被默認忽略?
- GoEnv 的具體含義?
- 需要一些工具?幫助用戶調試,告訴他們最終獲得的 Go 環境變量的過程和來自哪里,因為現在有太多的數據源了。
- ...
相反引入 $GOROOT/go.env 會更加明確和沒什么爭議,畢竟還是局限于既有體系下的全局配置源的新增支持。
綜合來看,最后 Russ Cox 迅速躺平,取消了模塊(go.mod)級別的 go.env 支持。接受了此次提案的調整。
總結
各個編程語言的配置項和依賴管理一直是一大心魔,前有 Python3 使用 venv(虛擬環境)來解決。后有 Go,先是 godep,接著靠 Russ Cox 力排眾議推 Go modules(go.mod)來解決依賴管理。
接下來就是 Go 的配置項的逐步調整了,這個阻力相對于依賴管理小許多。相信不需要太久,各模塊很快就會允許有自己的 go.env 文件,來實現配置隔離。
大家可以持續關注!先從 $GOROOT/go.env 開始跟進。也可以加我下方微信,在 Go 技術交流群一起緊跟新技術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