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分析師,怎么做可以讓領導滿意?
經常有同學問:數據分析師怎么讓領導滿意?注意!我們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有些公司的領導就是認為,他自己的經驗、眼光是世界上最牛X的東西,數據算個屁。你叫不醒這種人。而有些公司的領導自身懂數據,給的需求就很靠譜,讓這種領導滿意也很輕松,只要按他的要求做即可。
因此,討論“怎么讓領導滿意”,關鍵在于:爭取普通的領導。那些沒那么懂數據,但又不盲目自大的領導,才是工作重點。這些人可能會用到一些報表,但對數據庫、數據統計方法、算法沒有清晰認知。如果善加引導,是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提升對數據的滿意度的。
那么,從哪里開始呢?
一、重視數據的作用
數據分析,最值錢的是啥?是:數據本身。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利用邏輯推理,利用現場走訪,利用二手資料,利用專業知識,都能進行分析。但是沒有數據的支持,僅靠邏輯、理論、個案,很容易出現偏差。
所以數據分析師想讓大家滿意,首先要做的不是跟別人糾結復雜的分析邏輯,而是孜孜不倦地向大家宣傳:
- 這個問題和哪些數據有關
- 我們能從哪些地方獲得數據
- 已經有的數據能證明多少,還欠什么數據
這樣時間久了,大家不管討論什么問題,都會先想到:“我們有沒有數據?”每次開會都會叫上數據部門旁聽,確認數據能否支持。真做到這一步,數據分析的地位會大大提高,后邊推其他項目也就順理成章了。有些新人喜歡一上來就和業務部門爭論思路,結果往往被業務經驗豐富的領導噴得暈頭轉向,這是很不劃算的。
二、清晰數據的作用
當業務不了解數據的原理時,他很有可能需要你算命。諸如:“幫我算算,怎樣既不花錢又有高產出”“幫我算算,哪個用戶會買,我直接找他”……當然,還有最常見的“幫我預測下個月銷量,不用100%準,99%準就好了”。
想提高業務滿意度,一定不是賭命式搞預測。且不說不太可能次次都賭對,就算賭對一次又怎樣?業務方信了你說的下個月業績很好,他們放松投入了!結果業績不好了!算誰的責任。業務方信了你說的業績不好,投了很多資源,結果提前把費用透支完了,又算誰的責任。
要向業務同時普及:
1、業務行為本身,會影響預測結果,所以得提前知道你的計劃
2、不同計劃方案,需要的準確度不一樣,你的計劃越詳細,預計越準
3、如果一個業務方案從來沒試驗過,它就沒歷史數據參考,很難預測準
4、想測試新方案,最好直接測試,基于測試數據做判斷
總之,多和業務溝通,多做新測試,多做評估,少賭命預測,是提升滿意度的重要方法。
三、規范數據的流程
周五晚上6點下班,剛準備走,業務一通電話“趕緊給個數,和之前差不多就行,快!”你取,還是不取?很多新人覺得,只要我跪舔業務舔得使勁,他們一定滿意。可真遇到這種沒頭沒尾,一個電話催一個數的情況,很有可能你加班加點干完了,人家還是不滿意!
“這個數據咋和我認為的不一樣呀”
“哦,我忘記了,還需要另一個數”
“不對!這個口徑應該參考XX的,不是YY的”
這些都是沒有清晰的規范,沒有講清楚需求導致的問題。所以想提高業務滿意度,建立規范是必須的。
取數正確的核心是:指標口徑。本著“不要返工,質量第一”的原則,一定要書面確認清楚。這一點不但我們自己要懂,也要孜孜不倦灌輸給業務。而且,數據前后對不上,也是業務很討厭的問題,所以這一點很容易爭取業務認可。
取數的關鍵,在于了解背景。比如這個數據,是為產品/活動/策劃服務的,是用于事前判斷/事中監控/事后復盤。這一部分是業務不喜歡溝通的,總覺得“你問這么多干啥”。
但是這一部分卻意義重大,了解了業務的思路以后,才能把相同場景的指標、維度擺在一起,把重復出現的零散需求,捏成一個大項目;才能把零散需求合并,用數據產品,而非每天寫sql的方式滿足需求。所以為了我們自己前途,一定得做好。
這里就得區分不同人進行溝通。對于合作意愿好的,可以主動講清楚了解背景的意義,爭取大家坐下來談,了解了背景,我們才能輸出更高質量的分析,對業務也是有利的。
對于合作意愿不好的,你談好處他們不見得能聽的進去。就得找機會,比如需求排隊太多,需要等,比如別人都有BI支持,他們沒有的時候,跟他們攤派“再不上系統,你們只會更慢”,倒逼他們來談需求。
有些同學會說:我面對的業務太不講理,太蠻橫,就是喜歡事前說不清楚,事后來罵人。那沒辦法,有些公司的環境就是不好。只能換個公司解決問題。但是,但凡業務能溝通一下的,一定要溝通,把規范推出去,不指望業務那邊人人都懂,至少每個部門,和數據打交道多的骨干能明白,這樣才是提升滿意度。
四、打造有使用場景的產品
“當初求數像條狗,拿到數據嫌人丑”是很普遍的狀態,即使一份報告寫得再好,事后也會被忘記。有些新人覺得:上個BI系統就好了。可實際上,很多公司的BI系統打開率都慘不忍睹,除了分公司負責扒拉Excel的表哥表姐,業務根本很少有人看。上了BI還在源源不斷提取數需求,也是常事。
從本質上看,這是因為不管是匯報ppt也好,還是BI工具也好,都只是數據的展示形式。到底在什么業務場景會被用上,這才是關鍵。想提升滿意度,一定要盡可能在固定的業務場景輸出,混個臉熟,這樣后邊才有更多機會讓大家滿意。
這要求,在設計數據產品的時候,不是很本位的從數據角度出發,思考“我做個XX模型”“我做個XX看板”,而是站在業務流程角度,思考:
1、在哪個環節,需要數據?(晨會?周例會?月總結?策劃會?)
2、在決策不同階段,需要什么樣數據?(計劃-設計-測試-執行-復盤)
3、有數據和沒有數據,對業務的提升有多大?(重點中重點)
4、以什么形式呈現數據結果,業務使用率最高
這里特別要關注業務的提升,比如經常用使用跟進報表的銷售團隊,是不是業績更好;經常使用畫像工具的運營,是不是策劃活動更佳。多收集成功案例,到時候業務和數據相互印證(相互吹捧):用數據證明業務團隊的績效很好,業務團隊現身說法證明數據工具有用。這就形成了完美閉環。不但合作部門的領導們很滿意,其他部門領導也會躍躍欲試來合作,這樣就打開良好局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