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中國手機市場格局由“一超多強”變成“諸強爭霸”
調研機構數據顯示,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273億部,同比下降10.8%,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8,080萬臺,同比下降4.7%。
可見,三季度全球與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均呈現下降趨勢,而供應限制是導致出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元器件的不足,另一方面是來自生產和物流環節的干擾,Strategy Analytics預計供應限制將持續到2022年上半年。僅針對中國市場而言,手機平均單價的持續上漲,及產品創新力不足以刺激消費者換機周期縮短是市場持續走低的主要因素,終端需求低于預期導致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下降。
“對于手機市場的下降趨勢,從供應角度看,晶圓、基板、物流運輸等上游因素依舊是供應瓶頸,部分情況下交貨周期是平常的兩倍;從手機元件角度看,部分熱門芯片平臺如天璣700、電源IC、LCD驅動芯片等非常緊缺。”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希表示。
手機市場格局演進,開啟諸強爭霸
在中國大陸市場,IDC數據顯示,vivo市場排名第一,出貨量達1790萬部,OPPO(含一加)穩坐第二,出貨量達1600萬部。榮耀重返第一梯隊,以1400萬部的成績進入前三名,三季度市場份額上升至17.3%。小米出貨量為1100萬臺,因供應緊缺導致國內份額略有下滑,三季度排名第四。蘋果位列第五,出貨達到808萬臺。通過數據可以看出,相比于上半年,頭部廠商的份額差距繼續拉近。
“2021年三季度,前五廠商的距離繼續拉進,市場格局由原來的‘一超多強’變成了‘諸強爭霸’。”王希表示。
前五廠商中,小米與榮耀備受關注,但兩者面臨著完全不同的局面,榮耀國內排名躍升第三,而小米則“兩連敗”,在全球市場,蘋果擊敗小米回歸第二,在中國市場,小米被榮耀超越。
小米的失敗有跡可循。Strategy Analytics 資深分析師吳怡雯表示,造成小米三季度排名下滑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小米遇到了元器件短缺的挫折,這直接影響了它的出貨量。零部件供應短缺是籠罩在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陰影,在短缺的背景下,廠商對供應鏈的把控能力尤為重要,而在這方面,小米是弱于蘋果和三星的,蘋果對供應鏈有極強的控制和議價的能力,而三星本身在關鍵零部件上有著很強的研發和整合能力。二是競爭對手帶來的壓力。蘋果歷來在三、四季度比較強勢,蘋果iPhone 13的發布給小米帶來了壓力。其次,榮耀在中國市場的崛起也給了小米很大的壓力。這兩個原因并不會在四季度發生大的改變,因此小米四季度排名回升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于榮耀躍升第三,回歸第一梯隊,吳怡雯表示,在中國市場,榮耀三季度的表現十分亮眼,背后有幾個重要的驅動因素。首先,榮耀的芯片問題在三季度得到了進一步的緩解;其次,榮耀在三季度發布了不少新品,其產品組合完整覆蓋了1199元到7999元的價格段;再次,渠道商是榮耀的投資者之一,榮耀在線下也得到了有利的支持;最后,從品牌角度看,榮耀也是華為孵化獨立的品牌,有一定的品牌基礎。如果供應鏈能保持穩定,四季度榮耀將會在國內繼續它的增長趨勢。
亞太、中東非等新興手機市場的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當下,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各終端廠商也在積極拓展渠道。王希認為,在產品趨同,但競爭更加激烈的背景下,市場考驗的是終端廠商對核心渠道的掌控能力。渠道,尤其線下銷售注重對線下消費者的覆蓋與長久的消費者關系經營,而這是終端廠商需要大力借助線下合作伙伴去做到的,所以無論排名如何變化,誰去爭奪線下渠道資源,終端廠商最核心的一點是要讓線下的合作伙伴看到可持續發展、明確而穩定的路線規劃,從而產生持續的合作動力、合作信心和忠誠度。
對于全球手機市場近兩年的趨勢,王希表示,中國依舊是全球智能手機第一大市場,但國際市場,尤其亞太、中東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的占比正在逐漸提升。國內市場競爭最激烈,用戶群分布也更廣泛,中國市場的經驗借鑒到海外市場,也會對終端廠商在海外拓展有很積極的指導作用。所以全球層面來講,全球業務覆蓋更廣、更有持續性的廠商,將在長期的全球市場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