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關村大數據日 解讀“數字中國”
12月12日,2017中關村大數據日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大會在北京召開,從數字安全、數字治理、數字經濟三大要素內涵和聯系出發,系統闡釋“數字中國”的背景、意義和總體實施原則,提出要建設自主可控的下一代大數據基礎設施——數聯網。
這是行業內第一個系統、全面解讀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會議。第一個提出數字中國總體實施建議的會議,第一個給出實體經濟和數字技術融合方案的會議。知以審行,行可兼知。聯盟在大會上發布了數聯網核心工程——數據標識互聯平臺,標志著數聯網開始進入實質性的運營階段。
?? 
一流智庫前瞻判斷,助力國家大數據戰略落地
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聯盟一直以來奮斗的方向。 會議主辦方,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一直堅定的認為 “大數據只有來自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才能真正形成改變經濟格局的力量,實現數字重組產業”。
早在年初,聯盟就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醞釀合作并最終簽訂協議,共同開展下一代大數據基礎設施的理論研究、技術創新、試點建設與應用示范等工作,從而推動國家大數據總體工程順利實施,助力國家大數據戰略順利落地。
解析發展脈絡,把握大數據與國家總體目標相關性和內生性
大會分為數字生態與治國理政、數字生態與人工智能、數字生態與區域經濟、數字生態與產業均衡、數字生態與資本賦能五大板塊,通過全面解讀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內涵與意義,全面深入解析大數據及其相關技術的發展脈絡和歷史軌跡,引導與會人員準確深刻的把握大數據與國家總體目標相關性和內生性。
國家大數據戰略有三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組成部分,即數字安全、數字治理與數字經濟。數字安全論服務于國家的總體安全觀,全面系統地闡釋了我國在數字安全領域的思想;黨建中心論是未來社會實現數字治理的組織保障理論;而數字生態論則是數字經濟領域如何推動經濟增長的產業發展理論。
發布《數字生態論》,解決傳統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當前,以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快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部分企業和行業已經達到甚至超越了國際標 準。但是,產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非常嚴峻,主要體現 在 4 個方面:第一,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融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第 二,產業內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第三,地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第四,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產方有業,有業方有家,有家方有城。產業發展失衡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當今信息 時代,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破解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根本問題的突破口。
大會現場發布的《數字生態論》,從構建數字經濟生態體系的角度給出一套現實可行的路徑和邏輯嚴謹的方法。利用大數據,把體量大,發展步伐緩慢的傳統產業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融合發展,賦予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國家大數據體系必須有利于打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打造生態型、平臺型、融合型的產業集群。
發布“數聯網”,完善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
萬物數化的背景下,每一個人、每一個物體、每一張票據、每一個事件、每一張批文,都會有不同的“標識”。每一個標識都代表了不同的維度的數據。這些不同維度的數據,則由不同的組織、不同的企業分別產生、獨立使用。如果我們把這些不同的“標識”,都能關聯起來,事實上,就是具備了融合大量的社會數據資產的基礎,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社會資源。
大會現場,中關村大數據產業聯盟和聯盟會員TalkingData,共同發布“數據標識互聯示范應用”,把分散的數據孤島,鏈接成為廣闊的數據海洋。杜絕網站存儲個人的隱私數據,同時還要滿足網絡實名制的要求。 數據標識互聯示范應用,同時也是國家大數據戰略數聯網總體工程的基礎性示范工程。
全面準確的理解國家大數據戰略,需要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遠大使命,跟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配合、支持“一帶一路”,積極拓展我國網絡空間、維護國家數字主權,在全世界范圍內,促進各個經濟體,進一步開放、融合,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