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信至誠李煒:用有溫度的技術去培養信息時代的安全感
原創2016年9月20日,由中共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主辦,共青團天津市委員會、共青團河北省委員會協辦,北京青少年網絡文化發展中心承辦,北京永信至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支持單位,i春秋學院提供支持平臺的“2016年京津冀大學生網絡安全知識技能挑戰賽”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成功舉辦。
在挑戰賽現場,51CTO記者很榮幸的采訪到了永信至誠副總裁李煒先生,并就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和安全競賽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網絡安全競賽的目的是選拔或篩選網絡安全專項人才
永信至誠副總裁李煒
李煒認為:“首先高校要幫助學生打好非常扎實的理論基礎,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且非常關鍵。其次,高校需要引入一些社會資源和社會需求方的需求,然后加入到學生的實踐環節,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幫助他們懂得學到的知識如何運用,應用到哪里。這也是現在網絡安全教育亟需加強的方向,也是安全競賽的目的之一。”
總之,網絡安全競賽旨在通過“以賽代學,以賽促學,邊賽邊學”的模式,讓青年學生了解網絡安全、學習網絡安全、掌握網絡安全技能。其舉辦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比賽,更重要的目的是去選拔或者篩選網絡安全專項人才。為了選拔出在網絡安全領域中針對某個方向能力較強的人才,安全競賽需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貼近實際,與學校學科相連,具有趣味性。
現在,e春秋平臺已經協助高校等部門舉辦過70多場網絡安全競賽,僅僅去年就有48場之多。為社會發掘輸送的網絡安全人才,已達一萬多人。這些人才主要輸送至國家電網、中國電信、工商銀行,以及公安等行業部門。
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現狀如何呢?李煒回答到,目前安全專業人才培養中比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學校學科教育的知識設置與社會實際需求的差距。網絡安全是一個非常注重實踐的學科,因其技術持續更新所以其科學性也比較特殊。所以,雖然現在院校設置了很多的網絡安全課程,其中包含新型安全專業的課程,但是相對來講這個課程體系設置比較滯后,更新速度不夠高。另一方面,院校對學生提供的實踐機會較少,目前也有很多的院校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很多的院校選擇通過校企合作,共同更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其中,網絡安全競賽就是就是這種合作模式的具體體現。大學生是一個極具創新力的團體,通過各種實踐環節和對抗性趣味性的比賽模式,可以幫助他們更快的掌握信息安全和網絡安全相關的知識,懂得如何運用這些知識。
第二,人才供需矛盾的問題。據工信部電子一所曾經公布的數據顯示,每年我國對網絡安全相關崗位的人才需求大約100萬人左右。但是現在我國僅僅有兩個渠道輸出網絡安全人才:一是,高校網絡安全或者信息安全相關學科的專業人才。根據去年統計的數字表明,這些院校每年約輸出的學生為一萬人左右。二是,來自于社會培養,如永信至誠、啟明星辰等網絡安全公司推出的網絡安全人才培養的計劃。
網絡安全專業人才的理念培養
談到網絡安全專業人培養的理念問題,李煒首先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人在有才之前需要有德,這非常關鍵!因此i春秋不是只培養攻防人才,而培養的是各種類型的網絡安全需要的人才。”此外,他說到,這是考慮到這個問題,在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的賽題設置中,不僅僅涉及技術層面的知識,還有涉及到法律和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從而去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
“用有溫度的技術去培養信息時代的安全感,這是永信至誠最核心的理念。我們希望傳遞技術,這個技術不是冰冷的矛,而是有溫度的、守護的盾,這是我們要傳遞的價值觀。”李煒說到。
網絡安全教育不僅是學校的義務和責任,也是社會企業和機構的義務和責任
對于網絡安全教育的問題,李煒認為,因為人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所以現在我們需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更廣的模式,去影響和發掘網絡安全人才。教育遠不僅僅是高校和正規院校的義務或者責任,也是社會企業和社會機構的責任和義務。
所以,永信至誠一方面通過e春秋平臺與各大高校舉辦信息安全技能競賽,另一方面通過i春秋集合了國內對網絡安全有興趣,有責任,有熱情的學習者進行學習和培養。據后臺統計,現在該i春秋學院已有30萬人,其中50%以上的人是在校學生。
此外,永信至誠還推出了企業安全人才選拔與評定解決方案,該方案以e春秋網絡安全競賽系統及配套服務為主,以虛擬化技術為基礎,通過創新的比賽模式、高度貼近實戰的比賽場景和完備的后臺管理功能,滿足企業用戶檢驗、發現網絡安全實用型人才的需求。
采訪最后,李煒表示,未來,網絡安全人才的培養作為網絡安全行業的一個分支,是非常有活力的,特別是在國家的政策和相關的扶持之下,將會得到非常快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