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潮:看起來很美好
3D打印在去年開始被眾多科技界人士提及,隨之而來的就是一波硬件創業的熱潮。而隨著智能腕表 Pebble 通過眾籌平臺 KickStarter 名聲大噪,以及 Jawbone UP 腕帶在中國正式發售,軟硬件結合又成了新一輪創業的方向。
盡管智能硬件現在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是基本上可以認為是對傳統硬件的互聯網化,并且借助互聯網來更好的管理硬件設備或者提升原本硬件產品的功能。
對于進入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者來說,他們看到的機會是可以用互聯網來改造現有的硬件產品,而他們面臨的困難則是對硬件制造以及供應鏈管理的陌生。而如何讓產品更智能而不僅僅是更好玩,則又是創業者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目前在國內進入智能硬件的多是創業公司,而這個行業是否真的能誕生一家超級明星公司,現在判斷仍然為時過早。相比下,那些聞風而動的大公司們也在此領域低調試水。
優勢:互聯網思維
很多行業一旦利用上了互聯網,就可能形成巨大的變革,電子商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目前大部分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公司都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傳統硬件制造商僅僅注重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在產品銷售出去之后,和消費者之間并沒有很強的關聯。但是對于一些智能硬件產品,硬件銷售只是公司和消費者建立聯系的開始。而用戶運營、用戶互動,這些都是互聯網公司所擅長的。
“我要用互聯網的思維來顛覆現有硬件產品。”快樂媽咪CEO陶建輝這樣說。他們的首款產品智能胎語儀剛剛上市不久,相比市面上原有的胎語儀,陶建輝的產品不僅能記錄胎音,還可以看到胎音曲線,并且進行分享。
僅從“聽胎音”這個功能上來說,快樂媽咪的產品和現有胎音儀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在連接了智能手機獲取網絡功能之后,記錄、分享、分析都成為了新的可能。
另一個例子是 Jawbone UP。這本質上只是一個記步器,但是加上其他一些傳感器以及將數據和互聯網同步之后,這款產品和普通記步器就有了天壤之別。
國內咕咚網近期也將推出類似 Jawbone UP 的智能手環。作為2009年就成立的公司,咕咚網已經做了多款智能硬件,其CEO申波告訴騰訊科技,咕咚手環核心是促進用戶更多運動,但并非萬能。
“如果一個人不愿意跑步,那我們或許無能為力。但一個人原本能堅持跑步1個月,用了我們的產品,因為有記錄、分享等等,或許能堅持跑6個月甚至更久。”申波說。
困難:硬件和供應鏈管理、專業性
有意思的是,盡管目前國內智能硬件領域的創業公司都偏向互聯網公司,國外智能硬件公司和硬件制造關系更為密切。
Jawbone 公司在生產智能手環 UP 之前就是一家生產高端藍牙耳機的硬件公司,而生產智能室內恒溫器的 Nest Labs 創始人是 iPod 的設計者,同樣對硬件有很深的理解。
對于國內智能硬件的創業公司來說,硬件產品能否過關是關鍵。所以很多公司請到了在硬件或者供應鏈管理方面非常有經驗的人來作為合伙人,甚至在創業階段就在北京和深圳設立了兩個辦公室。北京辦公室負責軟件研發,市場推廣,而深圳辦公室則負責硬件方面的相關事宜。
明勢資本創始合伙人黃明明表示,目前軟硬件方面創業最大的困難就是供應鏈。
“智能硬件的創業涉及到硬件的設計、生產、供應鏈管理、元器件的采購,作為一家不知名的創業公司,和世界頂級芯片廠商談判的時候會非常困難。甚至雷軍這種業內大腕在剛剛做小米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方面的難題。”黃明明說。
而雷軍本人也在前不久的互聯網大會上表示可穿戴的設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需要整個產業鏈一起配合。
智能或許并不在硬件本身
Pebble 和 Jawbone UP 的流行讓很多人把智能硬件創業的目標選擇在了手表和手環,但是手表和手環都只是外在硬件的表現形態,真正核心的還是在于內在產品。
早在 Pebble 之前,中國深圳、東莞已經有無數廠商把手機做成了手表的樣子,目前淘寶上仍然有很多這類手表在銷售,并且賣家都會注明“可以掛QQ”。盡管有一定的互聯網功能,但是沒有人會把這些手表歸類成智能硬件,相反,更多人會認為這只是山寨。
前不久,映趣科技發布了他們的智能腕表 inWatch One。相比 Pebble 僅具備部分通知功能不同,inWatch One 擁有更加完整的手機功能,包括通話、拍照等,可以說這就是一款手表外形的 Android 手機。
但 inWatch One 和上文提到的“山寨”產品有什么區別呢?區別就在于軟件,比如智能操作系統以及其合作伙伴提供的運動記錄、語音控制、云端儲存等。但是這些智能的功能也有弊端,比如發熱和電池消耗,這也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一些和健康相關的智能硬件,其真正核心部分在于對于用戶數據收集之后的分析以及提供的反饋??鞓穻屵涞奶战ㄝx就表示,未來快樂媽咪可能會對接醫生資源,讓醫生可以幫助用戶分析胎音曲線
咕咚網的另一款產品是一臺體重秤。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這臺秤可以記錄體重變化并進行簡單分析,但是對于有減肥等特殊需求的用戶,則可以將數據提供給咕咚網在減肥和身體健康方面的合作伙伴,從而獲得更有針對性的健康建議。
繽刻普瑞也在研發一款類似的體重稱,并且更加注重獲取用戶身體相關的數據,比如脂肪率、基礎代謝率等。其聯合創始人張悅告訴騰訊科技,他們參與了一些人種數據共享項目,這些數據將有助于他們分析用戶健康狀況并且幫助用戶調節自己的身體狀況。
所以,對于很多智能硬件的創業公司來說,互聯網思維能幫助他們將產品的體驗做到比普通的同類產品更好。
但要做到真正的智能,并為用戶提供更大的價值,智能硬件的創業者還需要借助更多相關領域(比如醫療健康)的專業機構的力量來做到更好。
互聯網公司的入口戰
從移動生態的產業鏈中,從應用軟件服務、到操作系統,再到硬件終端,唯有硬件終端是直接把握消費者的環節。如果將這個普遍用于智能手機、智能機頂盒市場的生存邏輯,放在智能硬件領域,就不難看出互聯網公司為何在此大展拳腳。
“互 聯網公司的競爭力來源于其云計算的能力。結合互聯網服務,硬件可以變成社區化的產品,更精細地為用戶提供服務。”騰訊機器人產品總監方琎向騰訊科技談到, 互聯網公司掌握用戶,離用戶很近。互聯網本身就是做服務的,對于怎樣服務用戶比較擅長。結合硬件以后,能更好地改善用戶體驗。
跟風Google Glass、做智能硬件的互聯網公司近一年也做了不少嘗試。如盛傳百度醞釀的百度眼鏡仍未透露半點風聲;新浪則瞄向智能家居在淘寶推出“天氣通”,盡管產品被用戶指責“實驗室產品”,仍看出新浪內部對創新的要求;還有騰訊的小Q機器人等產品,更類似于“生活助手”。
目前智能家居、智能健康、智能助手等市場基本屬于集成IT系統廠商的固定地盤,互聯網公司的身影極其罕見。
通過智能硬件這枚武器去爭奪這些領域的入口戰,現在已悄然打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