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網絡基礎之WMN簡介
WMN又稱為無線網狀網、無線網格網或者無線Mesh網,大約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除無線通信網絡的語音業務需求外,高速因特網接入需求也日漸增加。傳統的無線接入方式面臨著接入帶寬不足、服務質量得不到滿足等問題,而且無線頻譜資源及拓撲結構缺乏統一規劃,難以適應靈活多變的使用狀況。WMN提供了一條解決無線接入網所面臨問題的新途徑。
通信網絡的拓撲結構通常抽象成一個圖G(V,E ),其中,V 代表通信節點的集合,E 代表著通信鏈路的集合。無線Mesh網的最初定義,就是指無線通信網絡的網絡拓撲可以抽象成一個連通圖,對圖中的任意兩個頂點vi,vj∈V,vi和vj之間是連通的,即存在一條或多條從vi到vj的路徑,定義為頂點集合(vi =vp,0,vp,1……vp,m=vj),其中(vp,n-1,vp,n)∈E,1≤n≤m。
傳統無線接入網的拓撲結構如圖1所示,主要是點到點(P2P)或點到多點(P2MP),如蜂窩網屬于P2MP的拓撲結構,無線局域網(WLAN)則存在有中心和自組織兩種結構,分別屬于P2MP和P2P類型。而WMN的拓撲結構是網狀的,也被稱為多點到多點(MP2MP)。這種網絡結構,使WMN能更好地解決傳統無線接入網絡中的一些問題。

蜂窩網覆蓋范圍比較大,主要提供語音業務,但構建和維護的成本較高,而且在多媒體傳輸業務的通信熱點地區,其提供的通信速率相對較低。WLAN能提供較高的通信速率,適于多媒體數據接入業務。在有中心的P2MP結構中,由于接入點(AP)的覆蓋范圍有限,為了在更大區域內提供無線接入,需要布置多個AP,使得成本較高;而對于自組織的P2P結構,由于網絡連通性依賴于有較強移動性的各節點,導致網絡的可靠性降低,并且對作為網關節點的性能要求較高,計費和管理方式也不明確。
WMN主要由兩類網絡節點組成:Mesh路由器和Mesh客戶端。采用WMN作為接入網絡時,Mesh客戶端通過相鄰的其他節點,以無線多跳的方式接入到因特網。這種MP2MP的結構,使得WMN具有以下優點:
自配置:節點之間通過開放的無線鏈路,形成單跳或多跳連接,自動完成組網;
自調節:節點之間擁有多條通信路徑,業務可以靈活的選擇合適的(例如最短路徑、最少干擾,速率最快等)路徑進行傳輸;
自愈:當某一節點出現故障受損或一條鏈路出現擁塞,網絡中的業務可以選擇繞開相應的節點或鏈路,網絡的可靠性增強;
可擴展性:可以方便的添加或刪除網絡節點,調整網絡覆蓋范圍,降低系統的建設和管理成本。
因此,WMN適合作為因特網“最后一公里”無線接入方案,在IEEE 802.11s,802.15以及802.16等標準中已有體現,它將成為下一代Wi-Fi和WiMAX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當前存在著多種無線接入網絡,采用各種不同的無線傳輸技術以及標準,提供各自適宜的應用。例如蜂窩網適于語音通信業務,Wi-Fi適于局部區域的寬帶多媒體數據接入業務,無線傳感器網絡適于環境檢測中的數據采集業務等等。未來的無線網絡將是各種網絡并存、各種異構網絡融合,為用戶提供隨時隨地的接入的泛在網絡。這是無線網絡的發展方向,也可能成為WMN一個新的應用方向。
融合多種無線網絡的WMN的網絡結構如圖2所示,網絡中的核心設備為Mesh路由器,構成了拓撲結構動態可變的核心網。Mesh路由器配置了多種無線傳輸標準的接口設備,實現各種無線網絡的互聯,包括蜂窩網、WiMAX網絡、WLAN、移動自組織(Ad hoc)網絡以及無線傳感器網絡。采用各種無線傳輸技術的用戶終端,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某種無線接入網與核心網相連。WMN的配置和維護成本比傳統的有線方式更有優勢,可作為未來泛在異構網絡的一種實現方式。

WMN的知識就為大家介紹完了,希望大家已經理解和掌握了,我們還會繼續整理與此相關的知識給大家的。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