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的計算技術雖然只比日本晚一兩年,但畢竟距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已經晚了十年。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先學習掌握蘇聯已有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我國的具體條件,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制后創新,仿制為了創新”。
1956年9月,我國派出赴蘇計算技術考察團。團長閔乃大,副團長王正,團員有吳幾康、范新弼、夏培肅、周壽憲、孫肅、莫根生、徐獻瑜、嚴又光,翻譯張偉、穆立立、李象生等15人。前蘇聯方面的接待單位是蘇聯科學院精密機械與計算技術研究所。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考察團分別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地的計算技術的科研、生產與教育進行了考察,并重點對M-20計算機進行了學習。
1957年4月,我國經政府途徑訂購了M-3計算機和БЭСМ計算機圖紙資料。在考察和取得圖紙資料的基礎上,研制工作開始了。以張梓昌、莫根生為首,組織了M-3(代號103)計算機工程組。通過全體研制人員的努力和北京有線電廠的密切配合,于1958年8月1日研制成功了我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這臺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的電子管計算機,填補了我國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空白。
1958年8月1日,103計算機部分研制人員歡聚在機器前,喜慶我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誕生。
1958年8月1日,我國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103機誕生,平均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經改進配置了磁心存儲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1800次。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36臺,定名為DJS-1型計算機。
1956年夏,由毛主席提議,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我國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開創我國的計算技術事業等項目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1956年~1959年)。
104機是1959年10月1日宣布誕生的我國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平均每秒運算1萬次,接近當時英國、日本計算機的指標。通過這臺計算機的研制,創造了我國自主開發的條件,培養出從研究設計、生產制造、系統調試到技術保證的配套隊伍。北京有線電廠生產了7臺,定名為DJS-2型計算機。
107計算機是1960年研制成功的我國第一臺自行設計的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平均每秒運算250次。機器安裝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要用于教學,也承擔一些計算任務。
119計算機是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第一臺大型通用數字電子管計算機,平均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5萬次。1964年初通過國家級鑒定。119機完成了大量原子能、天氣預報等方面的計算任務。1964年,該機榮獲國家工業新產品展覽一等獎。
【編輯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