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測試"邁向“無人測試",2025年IT產研升級面臨“大變”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一個略顯科幻的場景正在軟件研發領域悄然上演:開發工程師將代碼合并入CI/CD流水線后,一個AI驅動的“質量保障智能體”便被瞬間喚醒。它能夠輔助解析需求文檔PRD,自主規劃測試策略,并高效生成覆蓋邊界條件的測試用例與測試腳本。面對大模型對復雜領域的理解產生的“幻覺”,通過人機協同和工程化的調優,Agent在發現UI渲染異常或API錯誤時,能快速自動化地收集日志、分析關鍵鏈路,并提交一份完善附帶復現路徑和初步修復建議的報告。
整個過程,幾乎無需人工干預。
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構想,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Gartner在2025的預測中提到:“到2029年,中國60%的企業將把AI融入其主要產品和服務中,并且這些AI功能將成為收入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隨著AIGC、大語言模型(LLM)與智能體(Agent)技術的集中爆發,一場名為“無人測試”的風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來,直指軟件產業的核心命脈——質量保障環節。
傳統的、依賴大量人力堆砌的“手工測試”模式,正面臨被顛覆的邊緣。而2025年,或將成為這場產研流程變革的標志性分水嶺。那些仍在猶豫是否要擁抱AI的企業,屆時面臨的可能不再是效率高低的問題,而是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續的生死考驗。
一、 “手工作坊”:軟件測試的“柯達時刻”
在全球產業的數智化浪潮中,軟件已成為驅動一切的底層代碼。然而,作為軟件質量“守門人”的測試環節,卻長期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勞動密集”且“效率瓶頸”。行業相關數據顯示,在傳統的軟件開發生命周期中,測試階段的成本可占到總成本的30%~50%,時間更是占據了近一半。
一個典型的軟件發布周期里,傳統的人工測試如同手工作坊里的匠人,依賴經驗、直覺和大量的重復性操作來發現缺陷。這種模式的弊端顯而易見:
? 速度慢: 難以匹配敏捷開發和DevOps所要求的高速迭代。一個復雜的金融App回歸測試,動輒需要一個團隊數周時間,跟不上高頻多次的發布節奏。
? 成本高: 人力成本持續攀升,測試團隊規模成為制約項目擴張的瓶頸。
? 覆蓋率有限: 面對復雜業務邏輯:如電商大促的優惠券組合、保險產品的精算模型等,人工測試很難覆蓋所有的組合路徑和邊緣場景,用例設計的不全面性直接導致漏測發生。
? 易出錯:人類勞動存在不可控的疲勞性和疏忽風險,可能導致產品缺陷被忽視。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自動化測試”應運而生。它無疑是測試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極大地提升了測試效率,使高頻率的回歸測試成為可能,特別是在業務邏輯和DOM結構相對穩定的大型項目中,UI自動化能夠持續穩定地提供巨大的效率價值。但在某些場景下,自動化測試仍存在局限,例如,面對前端迭代快速或短平快的項目如H5、小程序等,如果過度依賴UI自動化,其腳本會因頻繁變動而變得脆弱,核心依賴于XPath、CSS Selector等元素定位符,導致維護成本高企。因此,傳統的自動化腳本本質上仍是“照章辦事”,依賴于工程師的精確設計和大量的維護工作,未能實現真正的“智能”和“自主”。科技巨頭如微軟,在其龐大的Windows和Office項目中,就曾長期面臨自動化腳本維護成本甚至超過其節約的執行成本的窘境,這也倒逼他們開始探索利用AI解決測試難題。
軟件測試行業,正集體面臨一個“柯達時刻”。固守傳統模式,無異于在數碼相機時代堅守膠卷生產線。而破局的關鍵,正是那股已經顛覆了內容創作、代碼生成等領域的強大力量——人工智能。
二、“無人”之境:AI Agent如何重塑測試范式?
如果說自動化測試是讓機器“照章辦事”,那么智能化測試,特別是“無人測試”,就是賦予機器“獨立思考和自主行動”的能力。其核心技術底座,正是“大模型 + Agent”。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行業先行者的共同探索。無論是像Testin云測這樣國內最早將AI技術商業化的測試服務商,還是如Mabl、Sauce Labs等國際知名平臺,都在積極布局。以國內的Testin云測為例,其核心產品Testin XAgent智能測試系統,便是一個基于“大模型與智能體”技術,推動軟件測試從“自動化”向“智能化”乃至“無人化”終極階段躍遷的典型實踐。
1.從“需求理解”到“策略生成”:測試的“認知”革命
以一個典型的電商“秒殺”功能為例,傳統測試需要工程師手動設計大量場景。而現在,AI Agent可以“閱讀”PRD,處理實際工作中常見的模糊需求:AI Agent能夠主動“理解”PRD,并提煉為結構化的功能模塊如“庫存鎖定”“高并發下單”等功能點,進一步生成清晰的測試用例腦圖。工程師的角色從“從零設計”轉變為“審核微調”,從而真正優化測試資源的分配。谷歌內部也開發了類似的AI系統,能夠分析應用變更,并智能預測最需要被測試的模塊。
2.從“用例”到“腳本”:自然語言成為新的編程語言
自動化腳本編寫曾是測試的核心效率痛點,如今這一局面已被極大改善。Testin XAgent支持接入現有用例庫,可實現用例到腳本的快速轉換。以銀行 App 場景為例,針對 “購買理財產品” 全流程測試需求 —— 需覆蓋產品選擇、購買金額輸入、風險提示確認,并最終驗證 “購買成功” 提示信息的完整 UI 操作 —— 借助 AI 腳本設計助手,系統能自動生成包含 API 調用、UI 交互與斷言驗證的完整可執行代碼。據 Testin 云測實踐數據顯示,單條腳本轉換時間可縮短至 20 分鐘,大幅降低了自動化測試的技術門檻。
3.從“執行”到“探索”:GUI Agent的自主驗證
“無人測試”的核心價值體現,在于其自主性。GUI Agent正是這一理念的終極體現。在一個社交App的新版本發布前,可以部署一個GUI Agent集群對其進行“探索性測試”。它們會像海量真實用戶一樣,在App內進行無序但高覆蓋的探索,嘗試各種非常規操作,極易觸發隱藏的穩定性問題。更重要的是,當Agent觸發崩潰時,它能自動化地收集詳細日志和復現路徑,并基于LLM的分析能力,為工程師提供初步的“根因分析線索”和“代碼修復建議”。這極大地壓縮了測試工程師在重復性故障分析上的時間。Meta也曾分享其在移動應用測試中使用AI Bots的案例,這些Bots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日夜不停地“閑逛”,尋找崩潰和異常。
三、人機協同:測試工程師不會消失,而是進化
“無人測試”趨勢是否意味著測試工程師崗位將消失?AI是否會逐漸取代人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認為:AI正在深刻重塑科學研究的路徑,改變科學研究的底層邏輯——但它不會取代人類,而只是成為人類智慧的延伸。
而在測試領域,由AI驅動的測試,正在催生一種全新的“人機協同”工作范式。
Testin云測將其定義為兩種模式:
? AI輔助模式(半托管): 在此模式下,AI是“測試架構師”的得力工具。人類專家負責定義復雜的業務測試模型和質量驗收標準,而將煩瑣的用例設計、腳本生成與維護等任務交給AI。人類的經驗與AI的效率在此刻完美結合。
? AI主導模式(全托管): 在每日構建的冒煙測試、版本回歸測試等場景,AI可以端到端地自主完成所有任務。此時,測試工程師的角色轉變為“AI的賦能者”或“質量策略師”,他們負責設定目標、審計AI的測試覆蓋率和缺陷檢出率,并根據AI的反饋來優化整個研發流程。
測試人員將從重復性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左移測試”,在需求和設計階段介入,預防缺陷。以及“右移測試”,在監控線上質量,反哺研發等更具創造性和戰略性的高價值工作中。
四、 “自愈”與“自察”:邁向高可用智能測試系統
一個真正的“無人”測試系統,不僅要能自主執行,還要具備強大的環境適應和自我修復能力。
1.流程自動自愈,告別“腳本脆弱”
當電商App的“加入購物車”按鈕由于常見網絡延遲而導致頁面加載緩慢或意外彈出廣告窗口時,傳統腳本立刻就會失敗。而Testin XAgent的“自愈Agent”,能夠智能識別并處理這些異常場景,從而動態調整執行策略,讓測試流程得以繼續。這項能力,可將腳本的穩定性提升至95%以上。國際上的Tricentis等平臺也將AI自愈作為其核心賣點,這已成為衡量現代測試平臺智能化程度的關鍵指標。
2.UI問題智能識別,像素級“火眼金睛”
在金融或醫療等對界面信息準確性要求極高的行業,一個小數點或文字的錯位都可能引發嚴重問題。在這方面,Applitools是視覺AI測試的佼佼者。同樣,Testin XAgent的“界面檢測Agent”,也能在自動化執行過程中,實時進行UI截圖與基線版本的智能比對,自動發現并報告文字重疊、元素未對齊、顏色不符合設計規范等視覺缺陷。
3.日志根因分析,從“發現問題”到“輔助修復”
當用戶報告App卡頓時,傳統排查如同大海撈針。而Testin XAgent的“日志分析Agent”能夠自動聚合前端行為日志與接口調用關聯日志,并進行快速關聯分析。它可能會發現,卡頓的直接原因是前端在等待一個API響應超時,而該API的延遲飆升則是因為后端的某個數據庫連接池耗盡。這種從現象到根源的自動追溯,與Datadog等APM工具的思路不謀而合,標志著測試正在從“找Bug”向“定位Bug”“解決Bug”的更深層次延伸。
Gartner預測,到 2027年,80% 的企業將把AI增強的測試工具集成到其軟件工程工具鏈中。隨著AI的持續融入,從“人工”到“無人”,軟件測試的這場深刻變革將徹底重構企業的產研組織架構、成本模型和市場競爭力。2025年,當你的競爭對手已經實現“7x24小時無人值守”的AI測試業務流,能夠迅速完成從新功能驗證到全量回歸測試的全流程智能化測試閉環,停留于主要依賴“手動點點點”的團隊,將毫無疑問地被時代拋在身后。
變革的號角已經吹響,駛向“無人測試”的列車正在疾馳而來。對于每一個企業和每一位產研人員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主動上車。
本文轉載自??51CTO技術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