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Mendix等眾明星大佬吵起來!氛圍編程是新一代的無代碼!純AI工具沒有未來 原創
編輯 | 云昭
出品 | 51CTO技術棧(微信號:blog51cto)
這兩年,“No Code”這個概念在開發圈幾乎成了過去式。
曾經那些主打“人人都能做開發”的拖拽式平臺,如今正被更炫、更快、更“聰明”的新秀——AI 工具的聲浪迅速淹沒。只需對著 AI 說句話,它就能幫你造出一個應用。這股趨勢被戲稱為“Vibe Coding”:憑感覺寫代碼,不需要代碼。
但問題來了:“No Code”真的死了嗎?
這個 AI 新范式是會增強現有無代碼工具,還是直接把無代碼踢下神壇?
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一線的聲音顯得尤為重要。
這篇文章匯集了5位業界大佬和多位分析師、資深開發者的激烈交鋒,從技術債、孤兒代碼到平臺演化路徑,幫各位一窺 AI 如何重塑 No Code 與 Low Code 的邊界。
技術債困境:氛圍編程將會鑄就技術重災區
Arcjet 是一家專注于“開發者優先”的應用安全公司,創始人 David Mytton 一直關注開發工具的演化,他對傳統無代碼及其 AI 繼任者都持謹慎態度:
“我一直覺得‘無代碼’這個概念有點奇怪,因為除了最簡單的應用外,你仍然需要花大量工程精力去連接數據庫、處理表單交互等復雜邏輯。”
雖然他承認 GenAI 會讓開發更快更便捷,但他也指出:
“這會制造一堆技術債。用 vibe 編程構建企業內部應用,未來幾年會成為技術債的重災區。”
這個觀點并不少見,Coding 大眾化往往就意味著這樣的問題:速度與便捷往往以架構健壯性為代價。
我們要做氛圍編程的終結者
大家熟知的無代碼工具 Bubble,其聯合創始人 Josh Haas 表示,他們不僅不會被 Vibe Coding 淘汰,反而要成為“vibe-code killer”。
要知道,Bubble 在無代碼賽道深耕 13 年,如今也在轉型 AI 公司,但目標并非替代可視化開發,而是創造一個全新范式:
“vibe 編程適合做原型,但真正要做成產品,你會發現 AI 經常搞錯。作為產品擁有者,你必須理解代碼在做什么,而這正是 AI 無法勝任的部分。”
他們的方法是讓 AI 幫你構建應用,而生成結果仍用 Bubble 的可視化語言表示:
“這樣你不僅能理解 AI 做了什么,還能自己調整它,給出有上下文的反饋。”
這種“AI + 可視化語義表達”的混合方式,既利用了 AI 的強大能力,又保留了開發者對系統的透明度與掌控力。
未來是 Agent First,人負責提需求
加州灣區另一家知名企業 Replit 創始人兼 CEO Amjad Masad 則給出一個更激進的預測:
“無代碼和低代碼都會消失。未來只剩下 AI Agent 做這些事。”
他認為 AI 與過往開發范式的最大不同是:它更靈活,并基于開源語言與庫。未來,代碼和“無代碼”的邊界將模糊——人類只需描述目標,技術實現則交由智能代理完成。
無代碼的死刑判決
低/無代碼圈當紅的企業,Mendix 戰略高級副總裁 Gordon Van Huizen 反而
給予了無代碼最直白的“死亡宣判”:
“是的,GenAI 工具確實消除了對無代碼的需求。無代碼是為解決特定階段的問題而存在的,問題變了,它自然就不存在了。”
他認為,No Code 本質上是一種過渡性技術,用于填補普通人“寫不了代碼”的空白。而如今 GenAI 的自然語言能力已經把這個門檻抹平,No Code 自然失去存在的必要。
不過,他并不止步于替代邏輯,而是指出氛圍編程的結構性缺陷:
“GenAI 本身也不是個好答案。它可能生成幾百萬行不健壯、不穩定、充滿 bug、難以維護的 AI 代碼。”
他強調了一個核心問題:“意圖捕捉問題”——氛圍編程會讓業務意圖在對話中逐漸“蒸發”,缺乏結構性記錄。
他預測,微軟 Power Platform 將是這個領域最有力的競爭者,因其深度連接用戶數據與生產力工具生態。
可視化開發不會死
無代碼平臺 Creatio 則持完全相反的態度。他們認為 AI 并非替代無代碼,而是增強它。
當被問及:“既然可以讓 AI 自動做完一切,為什么還需要無代碼?”時,Creatio 首席產品官 Burley Kawasaki 回應:
“AI 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無代碼方式,只不過它用的是自然語言,而不是可視化工具。”
他進一步解釋:
“自然語言適合某些任務,但如果你要打造像素級別的 UI 或可控的儀表盤,還是需要視覺工具。”
Creatio 的方案是嵌入式對話接口 + 可視化工具并存,根據任務類型靈活調用。
企業視角:OutSystems 的代理編排模型
OutSystems 開發者副總裁 Miguel Baltazar 的觀點兼顧理論與現實。他強調:
“AI 改變的不只是開發方式,也改變了應用本身的形態。”
OutSystems 構建了“Mentor”代理,可在幾分鐘內根據需求生成數據庫、UI 和業務邏輯。他認為,隨著代理的加入,很多應用接口不再面向人類或后端,而是面向代理本身。
問題是:代理并不完美,執行正確率也就 60~70%,剩下的部分容易出錯或“胡說八道”。這就需要低代碼平臺來充當“編排者”,提供治理、接口、上下文管理(如 RAG)等。
他們平臺用這個機制將客服工單量降低了 35%。
氛圍編程的現實檢驗:孤兒代碼
Baltazar 親自測試了 Windsurf 和 Lovable 等氛圍編程工具,盡管他稱其“很酷”,但也指出:
“你玩上四五個小時,最后的成果卻不敢拿去上線,甚至不能滿足真實業務需求。”
他還指出“孤兒代碼問題”:如果你不懂代碼,那你根本無法理解 AI 生成了什么,從第一天起,這就是一段沒有人能維護的“孤兒代碼”。
他打了個比方:
“這就像你用 AI 寫一本日語書。AI 給你寫了句日語,你說‘太棒了,我寫完一本書了’,但你根本不懂這句日語的含義。”
樂高式構建塊的優勢
Bubble 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生產化構建塊”:
“無代碼就像樂高,我們做的構建塊都是經過安全、可擴展性驗證的。AI 構建的結果用這些塊拼接而成,才能真正用于業務,而不僅是個原型。”
這種方式同時解決了 Mendix 的安全顧慮和 OutSystems 的可維護性問題。
氛圍編程是新一代無代碼,需要嚴肅的技術驗證
Scotiabank 移動開發者 Abhishek Sisodia 認為:
“氛圍編程是新一代無代碼,只不過這次是 AI 在做拖拽。”
他也強調:
“雖然 GenAI 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原型構建,但卻忽略了系統架構、安全性、可擴展性和維護性等關鍵要素。”
他預測將出現分化:
“能把 ‘vibe’ 與嚴肅技術驗證結合起來的人,會構建出下一代產品;其余人將被淘汰。”
AI加速論:平臺會融合AI
Forrester 首席分析師 John Bratincevic 提出相反觀點:
“AI 并不會替代低代碼平臺,而會讓它們更受歡迎。”
他認為,生成代碼意味著更高層次的抽象與整合,而非更少。他指出數據顯示,低代碼平臺的采用率持續增長。
真正受沖擊的是“現成應用”,而非開發平臺。他預測平臺將融合:現有廠商 + 新入場者,但幾年后產品都將趨同。
無代碼不如低代碼有前途
OutSystems 的 Baltazar 與 Mendix 的 Van Huizen 一致認為:無代碼的未來不如低代碼光明。
Baltazar 指出:
“GenAI 和無代碼的技能門檻差不多,一旦超出無代碼的參數邊界,開發難度會成倍增加。”
他說,GenAI 更危險,因為它幾乎可以生成無限代碼,而開發者卻無法理解、審查、維護。
相比之下,低代碼輸出的內容對非程序員也可讀、有治理能力,更適合企業級應用。
未來范式:平臺融合 AI,持續演進
Intellyx 分析師 Jason Bloomberg 認為,AI 并不會替代無/低代碼平臺,而是被集成進來。
“構建一款能工作的應用遠比看起來復雜,AI 最多生成一個 80% 完成度的框架。”
最終,每個平臺都會引入“提示詞”這種新范式,作為現有可視化開發的補充。
Bubble、Creatio、OutSystems 的經驗驗證了這種整合式演進方向。
微軟實踐:平臺即 AI 智能協作團隊
微軟 Power Platform 的副總裁 Ryan Cunningham 提出一個清晰觀點:
“傳統的低代碼模式不再適應未來。但平臺、抽象層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微軟的新策略是“數字化軟件團隊”:AI 代理不再只是寫代碼,而扮演需求分析師、流程建模師、數據建模師、架構師等角色。
“我們不是讓 AI 做開發,而是讓它成為團隊的一員。”
這種方法代表著:AI 驅動的規劃分析 + 平臺治理能力,是最適合企業落地的模式。
AI 并非革命,而是計算抽象不斷進步的下一步。他還指出:過去 40 年我們不斷簡化,讓開發者不寫匯編;現在站在新的抽象層閾值:AI 能理解自然語言,再自動生成軟件。
平臺仍是贏家:業務人員和工程師融合開發
每月 5600 萬用戶使用 Power Platform,90% 的財富 500 強采用 Copilot Studio,這些數據表明——平臺派仍然是 AI 時代的主力軍。
同時,Ryan 強調“融合開發團隊”的重要性:
“讓業務人員和工程師使用同一工具,他們才能一起創造出真正有魔力的成果。”
“教業務人員做可擴展企業軟件困難,教開發者做業務也困難。但放在同一套工具中,二者能碰撞出魔法。”
同時,治理機制是純 AI 工具無法解決的:
“我們構建了自動政策、部署流水線、安全控制乃至 agent 清理 orphan 應用機制,正是因為這個完整治理考量,客戶才選擇平臺,尤其是高度監管行業。”
無代碼的未來
而且從這些專家的看法分析,無代碼的未來不是簡單的替代或演進,而是多用戶、多場景、多模式的復雜交織。
首先,成熟平臺將借助 AI 實現“增強型視覺開發”(Bubble、Creatio、OutSystems)。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像微軟 Power Platform 等大型平臺將 AI Agent 納入核心協作機制;
其次,業界也將致力于不斷推動提示、視覺、平臺、團隊協作和治理的融合。
未來,會是“AI 讓開發更快、更廣泛落地,但平臺治理、工程質量、協作機制比以往更重要”的時代。
無代碼將死?
討論雖然觀點不一,但總結起來,可以確定的是:一、平臺仍是主角;二、AI 正在成為平臺的一部分;三、最終勝出的是那些兼顧易用性、治理能力和工程穩健性的混合范式。
正如 Ryan Cunningham 所言:
“每一個新的抽象層都在擴大軟件創作者的數量,也在擴展他們的能力。”
而且,AI 正在延續這個趨勢:讓更多人寫出更多軟件,同時也讓治理和平臺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所以,無代碼會消失嗎?如果 AI 也算是無代碼的話,并不會吧。
至少 AI 不會讓平臺沒落。真正的成功者,將是融合 AI 與平臺穩固能力的玩家。
參考鏈接:??https://thenewstack.io/no-code-is-dead/??
本文轉載自??51CTO技術棧??,作者:云昭

















